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文化的分裂与整合--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观念》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文化的分裂与整合--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观念》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2004-04-15 10:03:02 来源:
文化不是一些关于普遍人性和精神价值的规范,而是多样化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民族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文化”是属于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概念,那么“文化”一词在今天走红,实在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后现代思想对一切属于现代性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不屑一顾的。我绝不是说后现代思想是当今的知识主流,而是想说,后现代话语竟然也将“文化”列入它的关键词里面。在当今语汇里,“文化”恐怕是少数几个搭配力和繁殖力最强的词语之一,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从属文化、旅游文化、聋子文化、痛苦文化、郁闷文化……它几乎可以与任何词关联。在这个平面化、碎片化、一切边缘化的后现代时期,“文化”至少在字面意义上发挥着整合和统一的作用,这应该是让执着于现代性叙事的人备感兴奋和鼓舞的征兆吧。
在现代性叙事里,文化的确是作为一种整合的力量而受到推崇的。按照启蒙思想家的设计,文化是文明的集中反映,它通过共同人性和理性精神等普遍永恒的价值将人类提升于世俗的物质束缚和充满宗派争斗的政治之上,通过每个人身上都起作用的普遍主体性把所有人真正粘合在同一种属范畴之下。“文化”让人成为天地间独一无二的高级存在:有精神,有抱负,有教养,会思考,善言谈,能创造。这个方案符合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理想人的观念,也无疑与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西方传统思想相一致。不过,在当代激进文化理论家们看来,启蒙思想的文化概念完全是服务于当时新型政治体制的需要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意图:为现代国家培养温文尔雅、遵纪守法、爱好和平的合格公民。对文化的政治性的深刻洞见,使许多早期的文化理论家竭力将“文化”与“国家”链接在一起,让国家成为文化的实施者、保护者和体现者。到了19世纪,尤其在英国文化理论家马修·阿诺德手里,文化被赋予宗教不再能够胜任的使命,成了能够弥补社会裂痕并将各阶级团结在国家名义下的粘合剂。凡此种种文化与国家的紧密联系,成了当代文化政治理论的最早证据。
然而,用后现代语言来说,“文化”自始就是一个自我解构、自我分裂、多义的充满矛盾的概念。“文化”的最一般意义应该是“人化”的一切,一切非自然的事物。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人不是自然的一个物种。
换句话说,“文化”与“自然”天然地交织在一起,几乎不可能有纯文化的“文化”。人们都知道,“文化”与“耕种”源于同一个词根,而有文化的人不辨麦苗与草苗的情况,以及将文化缩减为学术和艺术等精神制品的做法,乃是后来的故事。但是一路向上地把文化限定为精神制品,并没有消除最起码的歧义,因为这样的定义往往将科学论文排除在外。即使将它进一步限定为那些文学艺术的具有想像色彩的精神制品,仍然不能解决自我矛盾的问题,因为它不合逻辑地要把科幻小说和武侠小说等“通俗”的东西排除在具有想像色彩的精神制品之外。换个角度看,文化一直保留着两个最基本的意义和功能:规范和过程,评价和描述。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性,无论雷蒙·威廉斯这样的激进理论家,还是T.S.艾略特那样的保守派,都徘徊于“一套价值系统”与“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文化定义之间而难以取舍。
“文化”概念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分裂是它从“文明”的同义词转化为反义词,从文明的全权代表变成文明的对手,这大致是19世纪前后浪漫主义时期发生的事情。德国哲学家和诗人约翰·C.赫德尔提出,文化不是一些关于普遍人性和精神价值的规范,而是多样化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可以采用同一种国家模式和政治制度,但是一个民族似乎永远保持着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而不会与另一个民族同化。于是政治国家被置于民族国家之下,普遍性的单数文化分解为特殊性的复数文化。从后来的全球视野看,这一思想的革命意义是抵抗帝国主义的“文明”扩张,再往后看到现在的后现代理论,“文化”概念所附着的本土性、土著性、民族性、边缘性、弱势性、复数性等含义,实在是源自浪漫主义的文化理论,因此不应该笼统地说,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没有一点批判的阳刚之气。
“文化”的分裂不仅是概念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实际问题。“文化战争”不是一种修辞说法,而是灼痛人类躯体的9.11和伊拉克战争和以冲突的炮火。当然,在激进文化理论家们看来,文化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市场机器疯狂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阶段的垂死挣扎;但是鉴于这“最后”阶段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尽快消除这场灾难的惟一办法便是赶快捣毁这台肆虐全球的机器。那只能是一场更惨烈的战争或者更广阔的政治运动。
如果说“文化”几乎可以与任何词关联,如果人类能够想像到的一切和能够诉诸语言的一切都是文化,当“文化”一词膨胀或分裂到无处不在的地步时,它还能有——同一性吗?另外,如果文化还包括“性变态文化”、“黑手党文化”,那么“文化”概念还能作为价值规范发挥整合的作用吗?在这个问题上,特瑞·伊格尔顿的《文化的观念》会像他的其他文字一样,给我们不少启发。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04-09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