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问题意识和历史优先--北大社《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问题意识和历史优先--北大社《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赵宪章
2004-09-15 09:04:24  来源:  
 
 陶东风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作为大学文学理论教材至少有两大亮点引人注目:首先,它不是依照传统的几大块结构全书,而是遴选了文学理论中的七个问题依次阐发;其次,环绕每一问题的阐发重在文学理论史的梳理,为学生自由理解文学问题架构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尽管我们还不能说这七个问题的选择和阐发都是十分精当和无可置疑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观念的重大突破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以来,如何超越文革前的旧模式编好大学文学理论教材一直困扰着业内同行。一方面,相关的研讨会议和学术论文已经难以计数,立意创新的教材也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另一方面,人们的感觉似乎仍然是“没有到位”,新教材的创意似乎仍然浮于表面。可以这样说,在大学中文系七门必修课中,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遭遇如此困境、如此焦虑和如此众说纷纭。这一方面和文艺学学科的历史积淀不够深厚和学科形态不够成熟有关,更和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观念不能摆脱各种框框的束缚有关。例如,我们总是习惯于将文学理论分解为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鉴赏论等若干“板块”,但是,我们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几大板块是怎么来的,是经验的还是逻辑的?它的存在前提是什么?它的合理性在哪里?是否有可能造成削足适履之患?等等,鲜有深入和令人信服的论证。更重要的是,我们纳入这几大块中的东西是否都很必要?仅仅是为了有序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传达给学生吗?陶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摆脱了各种“板块”的纠缠另立新宗,即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既有的“板块”或某种框框出发重整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以最现实、最鲜活和最实在的“问题”替代先验预设。如前所述,它所遴选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否精当,我们暂且搁置另作别论;但是,编撰者的“问题意识”及其以“问题”为轴心结构全书的意向是值得肯定的,即力图摆脱任何既有模式或框框的束缚,一切从学生和教学需要出发建构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由“问题”而不是由某种被先验预设的框框进入文学理论世界。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观念的一大进步。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所体现另一新观念是以“历史优先”的原则建构对话机制,将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理解文学的独特个性放在首位。
 在以往的教材编写中,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定某种文学理念统帅全书,将其贯穿在各个层面或大或小的概念和定义之中。这样做美其名曰“体系严整”,实则束缚了文学阐发的广阔天地,多义性的文学活体被“一锤定音”。正如当年瑞恰慈在剑桥大学执教时所做的那个著名的文学教学实验所验证的那样,“先入为见”式的文学教学方法只能导致学生失去独立判断文学的能力。陶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正是在这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它对于每一问题的阐发总是遵循“历史优先”的原则,即尽可能充分地展示前人和他人的观点。编撰者在这部教材中并没有将自己打扮成文学理论的“牧师”和“掌门人”,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述说关于文学的种种理解,从而架构了一个中外对话、古今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平台。这是一个诱发学生自由联想和创造力的平台,一个启迪学生心智和激活文学理解潜能的平台,一个使学生乐于独抒己见的平台。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概否定编撰者在教材中体现自己的文学立场和文学观念,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教材不是个人专著,它所面对的不是学术对手而是莘莘学子;文学理论不是数学定理,任何关于文学的理解和定义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真理;知识的传授尽管是文学理论课的必要任务,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训练学生独立阐发文学的能力,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何况前者可以融会在后者之中。一部好的文学理论教材不可能没有任何倾向,关键在于“历史优先”还是“个人优先”。
 我们之所以很赞赏陶编教材的这两个新亮点,就在于他触及到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根本。无论是“问题意识”还是“历史优先”,都符合大学文学理论课程的性质和规律。大学文学理论课程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一般文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应当是训练学生对文学的阐释能力。“问题意识”和“历史优先”正是激活学生阐释文学的潜能,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和自由张扬的开放的知识平台。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