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波兹曼的伤逝——评广西师大社《童年的消逝》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波兹曼的伤逝——评广西师大社《童年的消逝》
作者:梁从国
2004-11-18 17:15:39 来源:
灰黄色的封面,一个眼神中饱含失望、无措的小女孩静静地凝视着我;或许还残存一丝眷念的期待。这样的眼神让我想起了希望工程那张著名的宣传画,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充满渴求知识的眼神。两个小女孩,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时空,交错萦绕在脑海,一样让人泛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伤感愁绪。这本初版于1982年、时隔22年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著作《童年的消逝》(简称《童》,下同),至今读来依然闪耀刺眼的锋芒,一样让人唏嘘不已,惊心动魄。
尼尔·波兹曼(1931——2003),西方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任教于纽约大学,学术研究涉足教育、文化等领域。其尤以分析媒体和技术于人、社会的影响见长。《童》书正显示了一名学者冷峻而独到的思考。
童年正在消逝(“童年”,作者意指的是童年的概念),这是《童》书意图揭示的主题。波兹曼认为,这一消逝的有力的技术支持肇端于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的电报。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其后,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的合谋,“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它如何使童年消逝,基于三点原因:其一,信息的获取方式变了。电子和图像革命的杰出代表——电视,是模糊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的强大的腐蚀剂。它毋须特别的努力和复杂的要求,人人都能看,人人都可看。其二,电视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它可以也一定会冲撞任何禁忌,让儿童知道原本他们不应知道的成人的信息,比如性,比如暴力。它冲淡了羞耻的概念,降低了行为举止的意义,“对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秘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其三,电视在保持成年和童年之间的智力差异方面无能为力;人生的阶段除了婴儿期、老年期外,余下的是“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的“成年化的儿童”。一系列的社会事实表明: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已经没有跨越不了的鸿沟;“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现象交互杂织。这些事实包括在服装、饮食、比赛(先前的儿童游戏)、娱乐、语言等方面,儿童和成人所倾慕的趣味和风格越来越趋于一致;在暴力、性犯罪、性活动方面,儿童已呈现咄咄逼人的态势;声称童年消逝合理性的“儿童权利运动”虽非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也加速了这一趋势。
童年消逝是必然的现象吗?波兹曼不无悲观地说:“长远来看它(指童年的概念)一定会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牺牲品。”
波兹曼的论述是相当精彩而有趣的,因为在此之前许许多多困扰在我头脑中的东西一直未能脱解。比如当今大学生中自理能力的弱化迹象,比如高校女生的娃娃装、用奶瓶喝水现象,比如风靡一时的《蜡笔小新》《樱桃丸子》,比如“酷”、“变态”词语的流行,比如儿童犯罪率的上升。还记得嗲声嗲气说话的女孩子吗,还记得从小孩子嘴里蹦出的“床前明月光,衣服脱光光”吗,还记得成双成对出入校门的小情侣吗?哦,读罢波兹曼的《童》书,我才有些明白,或者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信息惹的祸。信息爆炸的时代,意味着信息的全身赤裸、一丝不挂,意味着无私不公,无秘可密。在我看来,《童》书的核心表征了这样一个真理:信息是童年最好的盟友,也是最坏的敌人,古今中外,莫不皆然。
童年会消逝吗?虽然我对波兹曼《童》书中许多出彩的论断折服,并保持相当的敬意,但是我仍然怀疑这书所表征的主题。在《童》书最后几个篇幅中,我以为波兹曼在叙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人类的信息选择、认知能力的影响方面“夸”得过火了些。固然,电子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之一,但是,话说回来,这样的信息载体是唯一的吗?它为什么不能与印刷文化(或称纸质文化)共存呢?至少在现在,我还没有看到印刷的书籍、报刊、杂志有萎缩的迹象。纸面上的阅读仍旧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再者,我们能成为电子媒介的奴隶吗?这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
然而,更深切的质疑在于,不知是作者有意忽略,还是没有看到,当今世界的原驱动力之专利权仍归属于资本主义(Capitalism)。倘若没有利润的驱动,没有人类的需求,所谓的电子媒介以及它给予人类的影响,能否存在都得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说,波兹曼认为能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只有两个机构: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那么,我以为还得加上Capitalism。资本是个无缝不钻的家伙,有油水可捞的地方,一定会有它的大驾光临。资本只认赚头,只认money,摆放在它面前的儿童是一个“钱力无限”的产业。这样一来,开发出只属于儿童世界的东西诸如服装、游戏、食品、教育的市场便会强有力地存在。这个市场提供了儿童独享的空间,使儿童对信息的选择、认可或许能变得从容自在。它会消失吗,我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恐怕波兹曼本人也不能。实际上,在给出童年消逝这一悲哀的主题十二年后,波兹曼在再版《童》序言中已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矛盾神色:他无意于对最初的命题作出任何重大的修改,然而他欣慰地获得了一个教训,即儿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儿童自身,恰恰是上面我所言的,是资本市场消费的主体。
(《童年的消逝》/ [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11-05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