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西文化流动与文学之桥--山东大学出版社《浪漫主义: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西文化流动与文学之桥--山东大学出版社《浪漫主义: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
2004-12-02 16:22:34  来源:  
 
 从方法论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研究是文化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在21世纪,以跨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比较文学研究将会以其丰富的文学文本为不同文化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为全球化语境下各国人民之间搭建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交流平台。近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以后者有选择地接受前者为主轴不断发展的,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诚如郭沫若所述,从最初政治小说的兴起,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感觉派的引进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传播,大多都是留日学生带回中国的。“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中国的新文艺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
 《浪漫主义: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一书,从对日本文坛的浪漫思潮研究入手,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为手段,将留日作家置于东西文化交流、日本社会及日本文坛这个大的背景中去考察,分析他们与日本文学的联接点,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日本这一“摄取走廊”对西方文学理论与作家作品读取的。该书以翔实的中日文资料对近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作了有益的探讨:一是社会转型期新旧文化的更替是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欧洲、日本、中国三者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虽然在时间顺序上相差很大,但它们却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因此,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可比性,而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明显。二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脱亚入欧”的浪潮中促进了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确立。当留日学生弃实学而从文,把文学作为唤醒民众的武器之时,日本文坛则起到了媒介、桥梁和摄取走廊的作用。该书从个体作家分析入手,揭示了中日浪漫主义比较研究的联接点。三是日本浪漫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时代,在经过了短暂的辉煌之后为其他文学思潮所淹没;而“五四”时期的中国浪漫主义,则在留日作家群体的影响下,经过了短暂的彷徨后,沿着反帝反封建的道路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
 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文献资料的熟知和掌握,一般而言,探讨日本浪漫主义对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学者往往是以中国的研究资料为出发点,而日本学者虽然对原始资料比较熟悉,可是对中国的研究资料往往不太熟知,而该书将日本与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资料以及研究这个问题的资料搜集得如此齐全,可以说首先是在资料上超越了过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因而在运用资料的时候,就能够得心应手,使论点显得可靠,使论证显得扎实。该书还就以前我国文学研究界少有涉猎的张资平的早期文学创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作了探讨。
 作为学术专著,作者首先对中日两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这一课题的先行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而又缜密的梳理,尤其是对中日两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而精到的探索。该书既有高度,又有广度,结构合理。该书分别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陶晶孙等人早期浪漫主义思想的形成、文学创作的成就以及与日本文学、欧美文学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探讨。不管是鲁迅前期的浪漫主义思想,还是创造社成员的浪漫主义倾向,他们都以“改造国民性”为最终目的,与中国的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紧密结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活于日本,日本,是他们文学形成的原点。他们在这里接触到西方,触摸到世界文学的脉搏,与日本明治、大正文坛亲密接触,及时地将西方文学理念、日本人独特的创作方法纳入自己的创作中,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感受,用抒情的笔致表现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这种自然、写实、抒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为中国新文学的确立及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的第三、第四、第五等章节的内容,不仅资料翔实、立论清楚,且辨析精巧、结论适当、自成一体。
 该书虽然吸取了中日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的营养,但是总体而言又是一次学术上的独创,因为像该书这样全面系统地反思日本浪漫主义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论著,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具有学术拓荒性质的。如果说比较文学是一座桥梁,那么,这座桥梁不但有效地连接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而且也成功地连接了中日学者对各自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该书既分析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以及通过何种渠道影响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又分析了中国所接受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并且分清了日本本身的影响以及日本的桥梁作用。我们非常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微观研究方面能够取得突破,以推动中日文学比较研究工作的开展。

 (《浪漫主义: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肖霞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4年11月24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