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使用陶编《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务必突破“绝对文学真理”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使用陶编《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务必突破“绝对文学真理”
李岚
2004-12-29 11:15:07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受到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资助,于200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面反思我国现有文学理论教材、立足创新、突出个性,是陶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特点。使用该教材,必须突破国内文学理论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条条框框,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从客观和问题的角度进行解读
 陶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一个鲜明的特色是,突破以往文学理论教材“本质主义”弊端,不再认定统一的、标准化的“创作过程”、“文体特征”以及文学的“欣赏方式”。因此,使用该教材,要打破传统的讲授方法在具体提出文学理论所要讨论的问题、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知识之前,先设定文学的“本质”、“普遍规律”、“真理”,然后寻找各种材料来引证这个所谓“规律”和“真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编者认为这种“判决”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同时也包括教师的学术自由与学术个性,强化了文艺学学科的排他性与封闭性。
 使用该教材,首先要建立客观的态度,在了解并向学生提供大量中国与西方具体的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出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并介绍中国与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突出文学理论知识的地方性与历史性。在客观介绍比较典型的理论观点的同时,要向学生提供思考选择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关于文学的思想、观念、知识,了解为什么在特定的情况下出现了特定的文学思想与观念,各种文学理论的话语是如何建构出来的,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被什么人出于何种需要建构出来,等等。换言之,要用社会学的方法揭示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是在“绝对的文学真理”的幻觉下面去寻找一个绝对正确的文学定义。

 突出文学理论知识的地方性与历史性
 以往文学理论课程还有一个突出弊端,即:在寻找、建构“普遍的文艺学知识”的名义下,进行文艺学知识的跨时空拼凑,也就是把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只言片语拼贴到“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欣赏论”等几大块中,以印证预先设定的所谓“真理”。教师在教材编写者“剪刀+糨糊”设定的框架内,对中外古今“相关”言论加以支解,不顾其文本语境、更不顾其社会历史语境地讲授,从而导致学生所获取的文艺学知识的历史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丧失。
 而使用该教材,要全面了解中、西方的文学观念与理论及其不同的价值取向、基本范畴、理论框架以及表述形态。树立“历史优先”的观念,使以往文学理论教科书中被支解、填充到“几大块”中的内容回归其历史和地域本位,凸显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论话语在表面的“相似”背后被抹杀的深刻差异。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在介绍文学理论基本概念、讲述基本问题的时候,贯穿历史化与地方化的方法,对一些重要的概念与问题(比如“什么是文学”)做历史的解释(旨在揭示“文学”概念的含义的非固定性),同时,这种历史的解说必须结合民族的维度,即分别介绍不同民族对于这些概念(比如“文学”)是如何解释的。这样既可以消除历史的遗忘症,又可以表现不同民族对于“文学”概念的不同理解。
 教师在介绍完这些基本问题以后,并不需要给学生拿出“什么是文学”的最终答案,而是敞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当然,在许多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的确存在“交叉共识”,教师在力求避免“过度阐释”的前提下,有必要研究发现、并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文学理论之间的“交叉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依然不能认为是绝对的真理,不能绝对断定今天的大致共识永远不会受到挑战乃至被突破,因此,这种“交叉共识”也需要一种客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

来源:《现代教育报·教材周刊》2004-12-17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