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时代的哲学理性 求真的学术历程——北师大社“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评介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时代的哲学理性 求真的学术历程——北师大社“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评介
饶涛
2005-02-25 11:43:57 来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性思索。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变革与社会现实的发展。当新的千年更替已经走过将近五个年头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套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为理论思索对象的哲学家文库——“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
这套文库从形式来看是一本本论文集,实际上都是具有严格逻辑脉络和清晰理论主题的学术专著。它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这一主题选编而成,各篇文章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表现为一个融理论性和逻辑性为一体的整体。无论是从理论的深刻性,还是从逻辑的严谨性,甚至是整套文库的装帧设计而言,无不让人掩卷长思,启迪思想,开阔视界。更为重要的是,文库是作者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艰辛探索的成果,有的跨度甚至为50余年,既凸现了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心路历程,反映了作者思想、观点的发展变化,而由于其代表性、典型性,也体现了我国的哲学研究及其水平的过去与现在,集中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理论工作者的哲学理性。
而且,为了保证文库的这一特色,文库在选编的过程中,遵循了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尽量选编作者各个时期重要的标志性文章;二是尽量保持文章完整的历史原貌,只是在个别词语上作少许的改动,并对注释进行了新的审校。例如,早在1963年,作者陈先达在《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一文中,就对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比较研究,他不仅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结论,而且对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问题上的作用和界限也给予了正确的界定。这是迄今为止所知我国学术界最早探讨这一问题的文章。因此此文收录进了文库,作为一个时代哲学研究水平的见证。
文库的另一特色是许多观点都是独创性的,反映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及发前人之未发,言前人之未言的哲学研究理念。但是通观整个文库,它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维护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真理的呼声和信念一再出现,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其一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而表现出来的为马克思辩护、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学术倾向。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使哲学的主题、职能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向。然而,自马克思哲学诞生以来,又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曲解、非难和挑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为“缺席”的马克思辩护,不能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新的解读。而且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来说,它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宗派主义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马克思忘我地钻研人类文明成果凝聚而成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张一兵在《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立场》中就认为,要进行马克思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基础,其实,这就是其所谓文本学解读方法的实质所在,惟其如此,才能“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孙正聿在《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中则呼吁,要“亲近我们的马克思哲学”,而杨耕的论著的正标题直接就是“为马克思辩护”,俞吾金则把自己论著取名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言简意赅,观点明确。但是,无论是“回到马克思”,还是“重读马克思”或者“为马克思辩护”,都是凸现了把马克思的“学说”作为“学术”对象来研究的理论态度,而不是“淡化”或“回避”马克思哲学“学说”的旨趣和特质;恰恰相反,正是把马克思哲学作为“学术”对象的“重读”、“阐释”或“辩护”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回到”了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哲学,并且马克思的哲学正是经过切实的“学术”研究而显示其巨大的理论力量,从而亲近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跃迁,马克思哲学不是离我们远了,而是离我们近了。可以说,只有通过这种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重读”、“阐释”或“辩护”,当代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才能走出传统哲学解释框架,才能寻求向马克思真实哲学视界的历史回归。
其二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向作为系统要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各分支学科研究的纵深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一门科学,这种科学不仅意指其理论结构和宏观体系的科学性,而且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和分支学科的科学性上。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文化大变革和哲学大转变的时代,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格局的变化,不断地推进作为系统要素的具体理论、各分支学科向纵深研究深入。这种深入已经不仅仅是某一具体理论或分支学科自身的发展问题,反过来,哲学具体理论或分支学科的发展又不断推动着哲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理论、分支学科的研究,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袁贵仁在《价值论的当代反思》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提出对价值论要进行新的建构和反思,认为价值观念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哲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哲学理论转向社会实践的主要环节之一。没有价值观念内容的哲学是一种不健全的、缺乏魅力的跛足哲学。因此,研究价值观念,建构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帮助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以崭新的、正确的价值观走向21世纪,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高清海在《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中为自己确定的研究任务就是:“走出‘苏联模式’,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致力哲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哲学观念更新和哲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各分支学科的深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在当代条件下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必然要求。
其三是结合西方哲学研究的成果来反思和推进马克思哲学的研究。
西方文明的历史与传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与基础。在现当代,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同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一种文明成果,西方哲学是通过各种理论思潮的交锋以及对人文传统的解读逐步展开的,它的有些学派和思潮的观点,十分偏激,甚至偏激到极端的地步。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对马克思哲学的肢解、扭曲甚至抹黑的现象。但是西方哲学的崛起,毕竟是在一定的历史地基上发生的。因此,只有把整个西方哲学论争置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得到较为明确的阐释和把握。这些学派与思潮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许多新的、可贵的探索,从而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马克思哲学要拓展理论内涵和延续生命力,以促进自己理论的不断成熟和价值的实现,必须正视西方哲学研究的错讹之处,必须吸收其理论精华。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在理论旨趣和发展取向上,要以对西方哲学的扬弃而发展人类的哲学追求。马克思哲学从来不是居高临下、正襟危坐或充耳不闻式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对人类文明的深切理解,它是一种勇敢面对和扬弃的统一,它的力量来自于一种基于前提批判的对真理的追求。对于如何研究马克思哲学,杨耕在《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史的流变中去研究,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变革的实质,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划时代的贡献;只有把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才可知晓马克思哲学的局限性,同时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所在,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这一见解是贯穿于整个文库的一个基本研究取向。
其四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责任的鲜明的阵地意识。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根源,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变革。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武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只是一种思辨的游戏和客厅中的字画。正如陈先达在《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坚守思想阵地,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论断,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自豪。如果说解放军是捍卫国防的战士,那么我们就是思想阵地的战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丢失阵地开始,以意识形态大溃败而最终垮台。如果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没有使命感,没有自豪感,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敢于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其五是通过对哲学未来发展的探讨,从而寻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之路。
21世纪的中国哲学,走过了它长达百年的发展历程。它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种种的哲学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在哲学的层面确立了具有个性的哲学体系和鲜明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哲学繁荣发展的同时,哲学也面临着一个窘迫的现实问题:哲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式微,哲学相对于热门科学受到了冷淡甚至轻视,哲学自身的理论纷争四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怀疑思潮甚嚣尘上,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哲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困难。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命运问题。在当代中国,不乏关注哲学的命运问题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对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回顾和前瞻,最终要关注哲学如何走出困境,并永葆生命力的问题。陈先达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表明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切关注。其实仅仅在这本书的题目中就已经鲜明地突出了这一主体。正题的题名为“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表明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某种困境,副标题的题名为“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希望。总之,它包含了一个哲学工作者的忧虑和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诉求。
当然,蕴涵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中的时代性、创新性并不仅仅是如上五点,但正是这些特点,一个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哲学理性,体现了作者求真的学术历程总的印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可以说,时代的哲学理性、求真的学术历程是这套文库的风格。正如杨耕在《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的“代序”中所说的:“我所追求的理论目标,是求新与求真的统一;我所追求的理论形式,是诗一般的语言、铁一般的逻辑;我所追求的理论境界,是构建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我的确企望,我的哲学研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我真诚希望我的哲学研究能为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做出贡献。”这是作者的一个企望,也是文库编辑的一个总的思路。
这个文库的出版发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遗憾。本文库的作者之一,高清海教授因病与世长辞,而没有看到他生前极为看重的文库中他的论著《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的出版。高清海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半个多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和哲学观念变革的推动者,是我国哲学界公认的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之一,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本书的出版,只能是高清海教授的最后的论著了。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来源:《大学出版》2004-04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