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生读物:有待深度开发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大学生读物:有待深度开发
董中锋
2005-02-25 16:40:05  来源:  
 
 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读物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层次增多,招生规模扩大,使得在校的大学生成为了一个人数众多而又对出版物需求量较大的特殊群体。由于高校教材的开发相对于大学生的大众读物来说风险小、利润高,且发行渠道尚不完全受市场的制约,因此,出版社对大学生出版物市场的开发主要都集中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上,而对大学生普通读物的出版则比较冷淡,或比较忽略。虽然出版了一些,但大多是汇编作品,缺乏针对性和原创性,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
 大学生应该有大学生的读物。就中学生来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之下,大多数还是以应试的功能化阅读为主,阅读的目的性、功用性比较突出,自由阅读的时间被挤占。而大学生虽然与中学生的年龄相差无几,但由于学习环境、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等都与中学生迥然有别,大学生的自由阅读、兴趣阅读、知识阅读等能在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得到实现,虽然有考试、择业的压力,但就阅读来说是比较放松的。
 大学生的阅读又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成人的阅读由于受工作和生活的诸多制约,阅读起来就缺少大学生那种自由、那种活跃和那种强烈求知欲的境况。大学阶段,由于开始涉猎专业基础知识,且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在浓郁的大学人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中,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形成,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这时,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接纳新的思想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一个重点,因此,大学生的阅读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

 三种可能的生长方向
 对出版人来说,大学生的读物应该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图书市场应该得到开发。目前,出版和开发都做得不够,与实际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国家对文化出版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开发与出版大学生读物,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发出具有原创性的大学生读物。现有的一些大学生读物,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资料汇编而成的,有的甚至专业性很强,这些读物,虽然大学生也可以阅读,但从总体上看不大符合大学生的阅读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出版社就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选题策划。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找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知识结构、审美情趣、人文视野、文化关怀、人格建构等。在此基础上进行
原创性的开发,有的放矢,这样的读物,不仅会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而且还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开发出具有多样性的大学生读物。现有的大学生读物,要么是专业知识读本,要么是人文讲座论集,要么是学术报告汇集,品种比较单一,而且大都是图书产品,电子音像等其他出版物几乎见不到。实际上,大学生的学习也好,生活也好,兴趣也好,爱好也好,是多方面的,因此,大学生读物的出版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应该把出版的触角深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用丰富多彩的出版物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
 第三,引导和开发以大学生为主的受众市场。真正的出版,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要积极地引导读者,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大学生读物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而且还有许多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对此,出版社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受众市场,通过演讲、报告、讲座、沙龙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情趣,引导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在这个过程中,制作精品,诞生品牌。用大学生读物来满足市场,又用大学生读物来引导和开发市场,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而且还有利于出版社通过自己的出版物获得可持续发展,因为真正的大学生读物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2-0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