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交易为什么是双赢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寓言中的经济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交易为什么是双赢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寓言中的经济学》
2005-04-05 16:47:43 来源:
在经济学中,价值并不是商品中包含的什么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评价。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知道交易为什么是双赢的。
按照传统的说法,交换是等价交换,即等量劳动的交换。按这种解释,交换就是包含等量劳动的不同物品交换,互通有无。但是这种理论又无法解释许多现实中的现象。一个美声歌手,不仅嗓子要好,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但门票也就是180元。一个通俗歌手,只要有个好嗓子,不识简谱都没关系,门票可以卖到500元,甚至更多。难道通俗歌手唱一支歌的劳动是美声歌手的三倍吗?青年人愿意用半个月的工资买500元的票去听通俗歌手唱歌,一个与此青年人赚同样工资的中年人则认为这绝对不值。他们两人做同样工作,付出的劳动一样,怎么在交换听歌权时却不一样了?看来这种对交换双赢的解释并不正确。我看这些号称经济学家的解释还不如当代黎巴嫩的文学家纪伯伦。他的寓言价值”是这样解释交换的——
一个男人在自家地里挖出一尊绝美的大理石雕像。一位艺术品收藏家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卖主摸着大把的钱感叹:这钱会带来多少荣华富贵,居然有人用这么多钱换一块在地下埋了几千年,无人要的石头?收藏家端详着雕像想:多么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居然有人拿它换几个臭钱。他们两人都感到满足,交易对他们是双赢的。
这个文学家讲的寓言有深刻的经济学含义。现代经济学家发现,其实价值并不是物品包含的劳动量,而是人们对它的主观评价。一种物品的价值多少,不在于它花费了多少劳动,而在于别人对这种物品的评价。价值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卖主认为钱的价值大于雕像,收藏家认为雕像的价值大于钱,这是他们各自对钱与雕像的评价,与这些东西所包含的劳动量没有关系。
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对同一种物品的评价也不同。卖主觉得雕像不值钱,收藏家觉得雕像极值钱,这样,他们的交易也可以进行,而且各自觉得都有所值。按主观价值而言,交换是不等价的,各自得到的价值都大于自己付出的,所以交易是双赢的。交易双赢的基础在于价值并不是客观的,而完全是主观的。这正是卖主与收藏家交换之后,都各自喜滋滋地回家偷着乐的原因。
如果不是这一对一的交换,有若干个农民都找到了雕像,又有若干个收藏家来购买,情况会怎么样呢?能是等价交换吗?
我们先看一个卖者,多个收藏家。卖者有自己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比如,他认为自己找到这尊雕像花费的劳动值100元,低于这个价值,他宁愿盖猪窝时当柱子也不卖。收藏家也有自己愿意出的最高价,高于这个价他不买,这个价就是他们对雕像的最高评价。如果有三个收藏家,各自出80元、100元和120元,当然最后是出价最高的(120元)购买。
再看门个卖者,一个收藏家。几个卖者对自己劳动的评价也不同。比如,三个卖者分别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80元、100元、120元。只要收藏家的评价高于80元,比如90元,就可以与要价最低者达成交易。
在这两种情况下交易都是双赢的。在第一种情况下,卖者最低愿接受100元,得到了120元,赚了20元。收藏家愿出120元,也不吃亏。在第二种情况下,收藏家愿出100元,以90元买到,赚了10元,卖者接受的价格为80元,也赚了10元。只要交易是自愿的,双方都有利。
如果有若干卖者与买者,他们相互竞争决定市场价格,比如100元。按此交易谁也不吃亏,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经济学家用这种主观价值解释交易的双赢,对我们颇有启发。从卖者来看,买者对他卖的东西评价越高,愿意出的价格也就越高。所以,他就要生产买者喜欢的东西,因为买者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评价高。同时,他也要想办法让买者对自己的东西评价高,比如,使自己的东西成为名牌,或使自己的东西与同类东西相比有特色。也就是说,卖者要根据买主的偏好来生产。也就是消费者是上帝的含义——卖者按买者的意愿来生产。这样进行生产,东西有市场,可以卖高价。买者得到满足,卖者也赚了钱。
从买者来看,要买价格最低的东西。当一种东西对买者来说评价相同时,卖者的要价越低越好。这就迫使卖者降低成本以吸引消费者,从而生产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市场竞争的结果最终形成一种使供求相等的价格。这时卖者与买者都得到了满足,社会资源配置也就最优化了。这就是市场机制的神奇作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要发生无数次这种交易。
读这篇寓言我总觉得,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纪伯伦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解决了。有时,外行看问题更简单明了,不像身在此山中的人,非要把价值作为客观的,弄来弄去连自己也糊涂了。
(《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婕等责编 / 2005年1月出版 28.00元)
来源:《上海新书报》2005-03-1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