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勾勒江南名都的人文亮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市文化丛书”印象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勾勒江南名都的人文亮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市文化丛书”印象
作者:徐雁
2006-05-10 14:40:21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品评“城市文化丛书

 有关城市的丛书一直络绎不绝地在上市,但都基本集中于耳熟能详的几座历史文化名城或者是旅游热都,而且也基本上是从文化观光客的角度,来介绍景点的好处和逛街的去处的,它们除了窥视欲外,很少能够引起读者的浏览快感和珍爱美感,激发一读再读的热情,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

 2005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作家笔下的“城市文化丛书”——南京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上海陈子善《迪昔辰光格上海》、苏州王稼句《三生花草梦苏州》、扬州韦明铧《二十四桥明月夜》,就有了不同凡俗的人文内涵,作者们或自历史深处拂尘而出,或自时光远处涉水而来……让读者在老都市的灰色调中,顿见一片人文的亮色。

 当我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城市文化丛书”以后,好像找到了一点答案。原来那些丛书最缺乏的,恰是最珍贵的活生生的人文元素:鲜活的印象和鲜丽的感觉,横生的议论和派生的感悟。譬如子善先生在序言中间说,自己是正宗的两家三代的上海传人,老牌子的老上海,这个的意思就很大,因为作者不仅有他自己目睹了上海变迁的这么一个——按佛教里说的——“所见世”的知识积累,他还有与现代文学研究获得的“所闻世”。他通过三十年代以来老上海的文学书刊找到了许多上海人不知道的上海城市的故事、底蕴。在子善先生书中,既有他的知识的积累,又有他专业学识为基础,更有许多他独特的见解和见识。

 此外如“薛城南”笔下的《家住六朝烟水间》,“韦扬州”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王苏州”笔下的《三生花草梦苏州》,无不是后积而薄发的文字。这四位江南文坛上有书卷气质的名家,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学识、见识照亮了这个城市的灵光,他们用随笔让我们感受到生动的人文气息。优美流畅的复述、优美流畅的揭示,这些都给这套书增加了厚重的感觉。让我们读了以后感觉到很愉悦,那是一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韵律文字。

 以江南都市的历史文化为语境,重在说出一些感动或者震撼过自己的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尘封事,故去物,旧时月,陈年风都不妨成为笔下的“主角”,细致入微地、不厌其烦地向世人展开一轴又一轴的江南历史风物图卷,无论淡妆还是浓抹,总是给人以心灵熨贴之感。四位作者,都五十上下的人了,但从字里行间,可见他们对上海、对苏州、对扬州、对南京都有一颗动感的春心。我觉得这是四位先生青春不老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那个对都市文化的心是永远年青的。

 “书衣坊”对这套书的设计,达到了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洋溢着一种民族文化传统风情的书衣,富有个性的扉页设计。灰褐色封面上的古版画,衬托出木刻宋字书名的古朴神韵,上下两道鱼尾增添了封面的古朴;天头地脚刻意留出的白毛边沿,却又有意透露着一种不经意;还有跟内容相呼应、有回应的图片,以及一些小小的图注做得都很有味道。黑与白,成为“城市文化丛书”的主旋律。文字的原创与书装的创意结合在一起,书的形与神就相得益彰了。形神俱佳,也就让书最大力度地接近了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当然我也感觉到了这里面的一个败笔:篇章页上有过度化的设计倾向,四位作者文字开头的第一段,转引到了篇章页上(且是竖排式)——它们是文章的开头,而不是全文的“导语”——这种视觉上的颠倒和颠覆,是不符合阅读逻辑的。目前书装设计界滥用设计手段、用技术语言割裂文本现象愈演愈烈。什么叫“以文害意”?也许这是典型的一例。(徐 雁)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