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文本与历史的寻踪——评王文胜《在与思:“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新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文本与历史的寻踪——评王文胜《在与思:“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新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贺仲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09-04 15:04:00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十七年文学”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围绕着对它的评价产生了众多的分歧。我以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复杂的,“十七年”距离我们又太近,许多历史真相我们没法看清,又难免受到时代过于切近所导致的遮蔽。并且,文学不像自然科学,它不是清晰而是模糊和含混的,不适宜进行简单与绝对的价值判断。所以,不同的学术立场,不同的观察角度,很自然会导致对“十七年文学”不同的看法,没有必要表现出绝对真理的姿态。但是,在进行历史评价时,立场的客观和对历史的尊重应该是重要的前提,只有遵循了这一原则,才可以避免将学术研究变成意气之争,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术研究。王文胜的《在与思:“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新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在与思》)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努力。

 《在与思》虽然是以一种文学思潮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不是那种抽象灰色的纯理论研究,而是一切从作品出发,将自己的理论思考全部建立在扎实深入的文本分析之上。这样的研究既切实,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在任何时代,文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构成物是作品,离开了作品也就无所谓文学,离开了作品分析也就很难说是真正的文学研究。而因为有了作品分析为基础,理论的剖析就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了坚实厚重的基石。而且,从作品分析出发的理论研究也发挥了王文胜作为一个女性学者的优长,对作品思想敏锐的把握,对艺术特征细腻的捕捉,以及准确而生动的学术表达,在该著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在与思》并没有失去理论的科学性,而是相反,该著表现了作者探询历史的严谨态度。它在进行作品分析时特别注意还原文本诞生的历史背景,将文本分析与历史再现结合起来,使思潮演变的来龙去脉梳理得非常清晰。尤为突出的,是该著对概念辨析的细致和严密,既有中西的比照,又有历史的探源,准确地理清了“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状况和基本特征。所以,《在与思》达到了它最基本的学术目的,也促进了人们对这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入认识,更为突出的是,它的沉静和严谨,与当前“十七年文学”研究界普遍存在的简单和武断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显示了学术的意义。

 正因为这样,《在与思》在“十七年文学”研究上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它兼备文学与科学的双重特点,体现了严谨的思想与生动的文学相结合的魅力,在方法论上也对我们具有启迪性。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能够做到这一点显然应该是值得骄傲的。

 *图书链接:
 书名:《在与思:“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新论》

 书号:7-81047-945-8/I·21

 作者:王文胜

 定价:19.00 元

 开本:32开

 字数:200千

 出版日期:2006年4月

 出版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