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福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丛书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福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丛书
2008-04-23 16:57:1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强供稿2008.4.23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丛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原版引进出版的由国外著名学者研究、阐释世界文学名著的经典丛书。作为欧美国家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必读书和重要的文学课教材,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丛书
以欧美国家著名学者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承载西方文明历史的世界文学名著的全新的一面。
本丛书各卷大致包括作家小传、情节线索、人物刻画、主题发掘、文学手法和批评分析等。撰写者都是从事相关专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文学课教师。这套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样,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书目,是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其原版在中国的面世必将成为我国外国文学教学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它不但会极大地改善迄今为止以译文为主的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而且会进一步促进以原文为主的“原汁原味”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将推动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增进和加深学生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而成为高等教育中重振人文教育的一大景观。这套丛书的引进,对我国高等院校外国文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必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本丛书现在已经出版:
《
希腊古典戏剧名著
》(Masterpieces of Classic Greek Drama)
《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
法国文学名著
》(Masterpieces of French Literature)
《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名著
》(Masterpieces of British Modernism)
《
现代英国和爱尔兰戏剧名著
》(Masterpieces of Modern British and Irish Drama)
《
20世纪美国戏剧名著
》(Masterpieces of 20th-Century American Drama)
《
哲理文学名著
》(Masterpieces of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
》(Masterpieces of Beat Literature)
《
美国犹太文学名著
》(Masterpieces of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
《
希腊古典戏剧名著
》阐释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十部古希腊悲喜剧。其中有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欧墨尼得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和《酒神的伴侣》;以及阿里斯多芬的《鸟》和《吕西斯特拉特》。
这四位剧作家中的前三位是举世无俦的悲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古希腊乃至迄今为止的悲剧发展的顶峰;另一位是在希腊悲剧盛极将衰的时候对所有人、所有事都予以嘲讽的喜剧作家,他以卓越的捉弄人的手法和令人钦佩的荒诞体现了古希腊的另一种辉煌。
《
希腊古典戏剧名著
》“向我们敞开了公元五世纪雅典人的生活——宗教的、政治的和家庭的生活的窗口。从这种阅读中,我们尽可能地接近了那段遥远的历史,把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Preface, ix-x)。然而,本书所呈现的并非仅仅是这样一幅生活的画卷,也并非仅仅讲解了希腊悲喜剧中蕴涵的大道理。《希腊古典戏剧名著》从神话使用、历史语境、剧情梗概、段落与场景分析、舞台技巧、译文、台词和转译词语几个不同层面介绍并阐释了这些经典名著,在展示其辉煌的同时教导读者如何深刻领会这些经典戏剧的精华,从而理解此后两千年来西方戏剧传统的发展。
《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
》阐释了库珀的《最后的莫西干人》,爱默生的《诗选》,爱伦·坡的《大鸦和其他诗歌》,朗费罗的《伊万杰琳》,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大白鲸》,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自我之歌》和狄更森的《诗选》。
马蒂厄森把这些作家代表的时代称作“美国的文艺复兴”(1830-1860),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多产的时期,而更多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则乐于称其为“美国的浪漫主义”(1820-1860)。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雪莱和拜伦)和小说(司各特和玛丽·雪莱)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美国作家,尤其是本卷涉及的诗人和小说家都把英国浪漫派当作先驱和开拓者,但又不满足于机械的模仿,而致力于创作出具有美国特色的民族文学来。在某种意义上,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风格上终结了对欧陆尤其是英国文学传统的模仿,在意识形态上表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传统已经结束。在蛮荒与文明的冲突中,在欧洲移民与土著印第安人的两种文化的冲突中,真正的美国身份(the American identity)和性别角色(gender roles) 得以确立,因此也标志着美国民族文学的诞生。
《
法国文学名著
》阐释了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加缪的《陌生人》和《瘟疫》,以及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这八部小说是19和20世纪法国文学的里程碑。从雨果1831年发表《巴黎圣母院》到加缪1947年发表《瘟疫》,在整整120多年的历史跨度里,法国文学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变。在这个时间跨度里,法国文学还经历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等文学运动,出现了巴尔扎克、斯汤达和左拉等小说大师,以及20世纪气势更加恢弘、思想更具深度的小说家普鲁斯特、纪德、马尔罗、波德莱尔和萨特等。
这些小说家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代表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用小说描写了他们亲眼目睹的社会变革、政治斗争和文明的演进,以深刻的理解展示了人类与世界和生存环境的关系。
《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名著
》阐述了六位作家的七部作品,包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1899),沃尔夫的《达洛威太太》(1925),福斯特的《霍华德别业》,乔伊斯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们》以及艾略特的《普鲁弗劳克的情歌》和《荒原》。
这些作家及其作品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叙事技巧,采取新的风格、新的语言来表现新的现代世界:为表现现代人的不稳定感和破碎感而采用停顿、断片和省略;为再现现代人的内心恐惧和异化而采用荒诞而不合逻辑的意识誊写;或为描写现代性的零碎经验而采用拼贴、仿古和语义的层级化。可以说,语言和风格的“标新立异”是英国现代派的最大特点。
《
现代英国和爱尔兰戏剧名著
》分析、阐释了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肖伯纳的《圣女贞德》,奥卡西的《裘诺与孔雀》,柯华德的《私人生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品特的《生日宴会》,斯托帕的《罗森克朗茨和吉尔登斯坦已死》,弗里埃尔的《译文》和丘吉尔的《脱衣舞女》,时间跨度从1907年到1982年,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的英国和爱尔兰戏剧。
选中了九位美国剧作家的十部剧作,它们是:王尔德的《我们的城镇》,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坩埚》,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汉斯贝里的《阳光下的葡萄干》,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谢泼德的《被埋葬的孩子》,马梅特的《苏格兰便帽》和威尔逊的《钢琴课》。这些作品反映了美国现代戏剧的新感性,在戏剧、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对性别和族裔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时间跨度从1938年到1987年。
《
哲理文学名著
》所阐释的作品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但丁的《神曲》、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伏尔泰的《老实人》、歌德的《浮士德》、克尔克凯尔的《非此即彼》、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赫胥黎的《勇敢的新世界》、博尔吉斯的《迷宫》。它们分别是希腊经典时代、拉丁经典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经典代表。本书所阐释的作品不仅时间跨度极大,而且在文学形式和样式上也呈现多样性,包括哲学对话、自传、长诗、戏剧、小说、短篇故事。
此书阐释了哲理文学的基本定义,说明了文学与哲学的相互包容性,指出了哲理文学作品的三大特点以及哲理文学名著得以跨越时空而恒久存在的条件,它为后世哲学家提出了不断重新阐释的问题和命题。
《
美国犹太文学名著
》集中分析和阐释了十部美国犹太文学名著:卡汉的《大卫·勒文基的崛起》,叶齐尔斯卡的《养家糊口的人》,戈尔德的《没钱的犹太人》,亨利·罗思的《醒来》,勒文的《老友》,贝娄的《奥吉·马齐历险记》,马拉穆德的《助手》,珀托克的《入选者》,菲力普·罗思的《波特诺伊的抱怨》和奥齐克的《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它们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具想象力的、最耐人寻味的、拥有最大读者群的美国犹太作家的作品。
《“垮掉的一代”文学名著
》全面而详尽地介绍和阐释了独具美国特色的文学作品,包括霍姆斯的《去》,克茹亚克的《在路上》和《达摩流浪汉》,金斯堡的《嚎与其他诗歌》,巴罗斯的《赤裸的午餐》,卡萨迪的《第一个第三》和伍尔夫的《令人兴奋的迷幻剂考验》。“垮掉的一代”文学作品以打破旧的传统束缚、反叛一切为宗旨,反对20世纪40年代美国日趋明显的物质主义和高压政治,反对50年代的保守主义和冷战氛围,并寻找出路逃离由警察和国家机器控制的一种强制文化。作者以虚构的形式描写了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只改变了人名和地名),从而形成“垮掉”文学这种叙事方法的特有标志,为后来的新新闻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强供稿2008.4.23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