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赏论结合,授人以渔《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赏论结合,授人以渔《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社
刘洁
2008-12-17 11:09:09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1
《唐诗艺术讲演录》订购
探究中国诗歌的艺术奥秘,历来是学界热衷的话题,开设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类课程,在高校人文学科则是一种传统。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种类众多,博大精深,欲阐明其精髓所在决非易事;特别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使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那更是一种高标准的教学要求了。
近日阅读
尚永亮
先生的《
唐诗艺术讲演录
》一书,不禁深深地为之吸引,在赞叹折服的同时,探究此书的结构内容和独有的教学艺术便成为一件乐事。《
唐诗艺术讲演录
》由尚永亮先生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讲授“唐诗艺术论”的录音整理而成,它没有时下某些学术著作严肃而冷峻的面孔,而是保持了课堂教学的原汁原味,全书从头到尾弥散着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的那种既理性严谨又轻松愉悦的气氛。从其个性化的结构安排和论述方式中,可以窥见主讲教师的渊博学识和丰厚学养,并且能够感受其循循善诱、授人以渔的良苦用心。可以说《
唐诗艺术讲演录
》不仅是唐诗艺术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而且是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多得的范例。我们从课堂实录和教学艺术的角度来阅读《
唐诗艺术讲演录
》,其中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颇为丰富。
首先,以深入浅出、精心独到的内容安排,全面深入地把握唐诗艺术。
唐诗艺术门类众多,头绪纷繁,如何抓住唐代诗歌艺术的关键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对唐代的诗歌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讲授者事先对教学内容及结构作出精心的选择与安排。《
唐诗艺术讲演录
》分声律、立意、结构、语言、比兴、剪裁、情景、言意、技巧、时空、诗画十一论共二十一讲来安排课堂教学,其讲授顺序大致依据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关键问题而展开。在每一讲中,主讲人除了讲解基本概念、诗学常识之外,往往通过对具体诗歌或诗句的分析,揭示唐诗的创作特点和表现特征,特别是在综述唐诗艺术一般法则规律的基础上,重视提炼出唐诗艺术的新变与活法,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有新的拓展。例如在“说声律”中,主讲人认为“格律诗的发展和定型,正体现了一个渐趋和谐、统一、圆融的演进大势。”也就是说,唐代格律诗既对立又统一、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的环形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崇圆意识”密切相关,这一新颖见解,深刻揭示出唐代格律诗形式美的文化内涵;在“说立意”中,主讲人在概述了诗歌立意重在深、新、奇、巧的一般规则之后,通过对唐人力翻旧案咏史诗作的分析,指出眼光犀利、独出机杼是诗歌创新的要诀;在“说语言”中,为了论述唐人“打破诗的固有节奏和韵律,用非诗的方法来写诗”这一艺术新变,则重点分析了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赋化倾向和险怪特点,以及李贺诗歌字词狠重的语言特征,以此说明唐诗的语言技巧和求变倾向。这些由点到面、层进层深的结构安排,使每一讲的内容自成体系,而各讲之间又相互关联,其严密的结构、清晰的线索,为研究和讲授唐代诗歌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其次,以赏论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举一反三,授人以渔。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诗歌艺术和诗歌理论都不是抽象孤立的存在,它只有在实际运用和具体文本中方显出其活力和魅力,所以若想揭示唐诗艺术的奥妙,便离不开诗歌批评和诗歌鉴赏。《
唐诗艺术讲演录
》对唐诗艺术理论的概括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附以优美的赏析文字,便形成了本书既富学理性又充满情趣的独特风格。在本书的每一讲中,主讲人都能够围绕中心话题适时地举诗言理、假诗谈艺,将诗歌理论与唐诗鉴赏融为一体。读他那些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的诗艺赏析,常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据笔者粗略统计,全书深入细致品赏的诗作多达七十余首,如果将这些诗歌的赏析文字单独挑选出来,完全可以结成一本精彩的“唐诗新解”鉴赏集,其中主讲人扎实的功底、广博的学识、敏锐的眼光、细腻的感受,以及欣赏诗歌的精准独到、细致入微和老到优美的语言,皆含蕴其中。
有过实际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讲好一首诗也许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通过若干首诗歌的讲解,教给学生一种或几种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他们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水平,那就不是一件易事了。因为这除了教师本人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赏水平之外,在教学中还应做到举一反三、“授人以渔”,这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尚永亮先生在其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早已将各种教学方法游刃有余地融入授课之中。反映在本书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其一是主讲人品诗鉴艺的方法。因为每一讲的中心话题不同,所以其赏析诗歌的侧重点和导入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从理论出发而联及诗艺,有些由诗艺解析而回归理论;有些由诗歌的字词入手,择微探幽;有些从诗歌形式切入,引导读者读出有限文字背后的无限内容;有些从声律谈起,品味唐代诗歌的优美韵律;还有一些则从唐诗的色彩出发,关注其设色的贴切传神等等,这些看似随篇而变、随兴而谈的诗歌鉴赏角度和鉴赏方法,其实篇篇都蕴含着读诗的技巧和品艺的要术。
其二是主讲人讲诗授艺的方法。作为教师若要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必得有一套“授人以渔”的方法和艺术,在这一方面,主讲人举一反三、灵活自如的教学方式令人称道。例如在“说立意”中,他细致比较唐人的三首咏春之作,意在说明角度新颖、巧妙传神和与众不同是唐代诗家追求的立意标准;在“说技巧”中打通古今,将柳宗元的诗歌和毛泽东的词作进行比照,从中得出唐人收敛凝聚式、发散扩张式的写作技巧,“具有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和功用”;在“说结构”中论述作诗宛曲其意的特点,则联系《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三次大战”以及《水浒传》“武松打虎”中的描写艺术,借以说明“文似看山喜不平”的写作方法在诗歌艺术和小说创作中的共通性特点。当然,唐诗艺术的美妙之处,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主讲人显然深谙此理,所以他在讲授过程中,也常常运用启发式教学,赏诗论艺,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独自品味、自由遐想、自主探索的空间。
第三,以多样的观察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拓展学术视野,深化学理内涵。
《
唐诗艺术讲演录
》虽然是一部唐诗艺术专论,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唐诗艺术的狭小范围,它还需要诸如文献学、音韵学、语言学、写作学、文化学、美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知识与理论的支撑。尚永亮先生饱览群书,涉猎广泛,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文献基础,使他在驱遣古论旧说时得心应手,征引原始材料张口即来。但与此同时,他又不为陈说旧论所拘,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考。在本书的“开场白”中,主讲人为了使学生对唐宋诗歌的艺术风貌有一个总体把握,即先引述前辈学者缪钺、钱钟书、启功三位大家对唐宋诗歌风格特色的论述,然后对唐宋诗歌的艺术差异进行界说,认为“唐诗重理想而宋诗重实际”,“唐诗重情韵而宋诗重理趣”,“唐诗重自然而宋诗重技巧”,“唐诗重风骨而宋诗重禅境”。这一精辟之论,是主讲人在前人观点基础上,长期思考研究后的新见,它对今后唐宋诗歌艺术的比较研究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那些有争议或有疑问的学术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学者的胸襟胆识和治学态度,在这方面,
尚永亮
先生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说诗画”一讲在提出“王维诗对画的超越与固守”这一观点时,举出学界友人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并对此予以深入辨析,在广征唐宋明清相关文献并对王诗文本细密考察的基础上,得出“
王维
的‘诗中有画’不仅没有损害其艺术价值,反倒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张扬”的结论。这种不轻易否定他人观点而立足于实证分析和文本考察的方法,颇具学理性、客观性,这种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则对培养学术品格、形成良好学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细小之处,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主讲人身为人师的严谨和认真,例如对杜牧《题乌江亭》中“包羞忍耻是男儿”的“儿”字读音的纠正,对杜甫《石壕吏》中“老妇出看门”之句法的解释,对《旅次朔方》一诗作者的考证等等,都在无形中传递着一种求知治学的谨慎态度和钻研精神,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主讲人治学为师的大家风范。
“‘课堂’研究有朝一日应该成为我们的学术话题。”(
孔庆东
《黑色的孤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这是高等教育呼唤改革以来,学界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我们感谢广西师范大学为我们出版了“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使我们有幸拜读像《唐诗艺术讲演录》这样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著作,有幸聆听名师精彩饱满且充满个性的课堂讲授(随书赠有光盘)。可以预计,今后有关唐诗艺术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而研究名师讲授唐诗艺术的艺术也会深入下去,我们期待着艺术之花竞相绽放的那一天!(来源: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转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1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