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人最初的电视记忆——《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人最初的电视记忆——《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12-26 08:53:29 来源: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电视,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是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
在1958年5月1日,距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人类史上第一次进行正式的电子电视系统公开播出试验22年后,中国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随后陆续成立了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等,到1963年,中国有电视台、试验台、转播台36座。
《一口菜饼子》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由北京电视台播出于1958年6月15日。这部全长20分钟的电视剧以“忆苦思甜”、“节约粮食”为主题。不管我们对这部中国电视剧史的开篇之作怀有怎样的好奇,也永远没法亲睹了———那时没有磁带录像设备,电视剧其实基本就是舞台话剧的“现场直播”,且无法录像储存,如要“重播”,就得演员们再演出、再“直播”一次。拥有磁带录像设备,要到1967年。
1966之前,8年时间里,全国只播出了80余部这种“一条主线,两三个场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三十分钟,二百个镜头”的直播电视剧小戏。
十年文革,文化蒙难,才萌芽的电视横遭摧残。10年之中,北京电视台只拍了一部电视剧,叫《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听名字就知道大致是什么内容。
倒是在1972年,为了转播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从国外引进了彩色电视技术设备。因为没有发射、录像、差转等设备,画面模糊,第一次接收到彩色电视信号的技术人员竟以为是故障。从彩色电视试播到文革结束,全国仅有两部电视剧播出,为上海电视台录播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都是反映知青上山下乡、扎根农村的宣教。
那时的中国,找不出几台电视机,拍不了几部电视剧。约略交待一下电视史,可以看出,电视远离“大众”,更未成为后来那样的大众文化焦点。
文革结束后几年里,国外影视片开始不断被引进,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养料。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伟大的曙光》、《难忘的1919》、《乡村女教师》、《望乡》……这些来自南斯拉夫、苏联和日本等国的电影1978年后陆续在国内电视荧屏上播出。经历了严格筛选的国外影片,顿时打开了国内观众的眼界,也让数十年来一直处在封闭中的中国电视工作者抽了一口凉气。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这一年播出《三家亲》、《窗口》、《教授和他的女儿》等电视剧8部;1979年播出电视剧19部,有影响的有体现年轻人奋发图强的《有一个青年》,表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祖国的儿子》,反映张志新烈士事迹的《永不凋谢的红花》和反映家庭关系的《爸爸病危》等。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131部,数量急剧增长,这是1979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号召“大办电视剧”的结果。这些电视剧里,引起反响的有《凡人小事》、《女友》、《乔厂长上任》、《何日彩云归》等,作品的题材迅速扩大,风格上也向多样化发展。1981年,中央电视台共播出电视剧128部(集),《新岸》、《卖大饼的姑娘》、《你是共产党员吗》等作品至今可能还有观众有印象。
(本文摘自《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
》,
谢轶群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
来源:《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