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无形资产评估》前言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无形资产评估》前言
王海粟
2002-10-08 10:19:23  来源: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使世界各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经济转型,即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尽管理论界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许多方面还未达成共识,但对以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的事实则鲜有置疑。世界各国资本市场上企业市场价值远远高于企业账面价值的现象是人们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的一个现实反映。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渐进改革的模式在积累国企亏困、银行坏账和社保压力等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存量国有无形资产的资本化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政府、理论界和企业界对这一途径尚缺乏足够的准备。一是国有无形资产无序资本化的实践表明政府应对失当。二是资本市场曾经出现的无形资产泛化的问题表明企业界对无形资产存在认识误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论界对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的无形资产资本化问题研究不力。所以,有必要联系我国转型经济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为发现无形资产价值、评价无形资产价值和实现无形资产价值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指导。

本书的研究框架是作者在参与几个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工作除了在参与多个大型国有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项目基础上完成的财政部“国有无形资产资本化研究”课题之外,还包括参与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和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国际资产评估准则——新兴市场国家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这两个法律文件的制定工作。在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对无形资产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感受颇深,认为有责任对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较广泛的讨论。本书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无形资产的定义入手,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工具、转型经济条件下的无形资产资本化、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无形资产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关于无形资产的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

本书在以下诸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无形资产评估与会计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无形资产评估的自身特点及对其他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对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再讨论,分析了不同类型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构建了无形资产评估过程和定价要素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无形资产评估中的信息收集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引入定量分析模型;在对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国有无形资产资本化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转型经济条件下国有无形资产的形成、产权界定、无形资产评估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系列对策;对新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新形态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揭示了无形资产未来发展的趋势;结合实例对典型的无形资产评估特点与具体方法进行了介绍,具有可操作性。

本书也是一项合作研究的成果,主要研究成员不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而且长期从事无形资产问题的研究。参加写作的有汪海粟、王同律、汤湘希、王诚军、文豪、张世如、孙洪庆、陈芳芸和胡川等。汪海粟负责研究框架的设计和全书的总纂。文豪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文字处理工作。

无形资产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我们的工作只涉及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尽管如此,由于研究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本书仍然存在不少瑕疵,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02年6月于武汉

摘自《无形资产评估》,定价28.00元,人大版。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