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寻找教育变革的力量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寻找教育变革的力量
2002-10-21 16:13:33 来源: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用一句话精辟地表述了变革——“在这个世界里,变革反映出生活的本身。”同时又指出:“教师对待变革和从变革中学习的能力和帮助学生从变革中学习,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将是很重要的。”从而在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切入正题:透视教育改革,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把更多的革新和改革匆忙地引进教育系统,因为教育的改革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一、变革的基础是学习
用任何语言都难以估量电脑、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的深远意义,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期待正给了教育一个明确的信号,教育需要提高效益,教育需要改革。然而教育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那样复杂多变,因此要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实在是难乎其难。任何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要用新的知识和经验去指导教育工作。这种新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学校教师和领导的学习倾向和学习能力,没有学习,任何变革不会成功。
在这里,富兰引用了英国教育研究者奈亚斯(Nias)的研究结果:(1)在变革中,教师个人的学习以及他的同事们的有关学习非常重要;(2)变革在教师信念中和实践中随时间推移所占比重逐渐增大;(3)为继续学习和学校全部课程继续发展的工作条件是怎样存在并促进变革的过程;(4)学校内部的复杂情况、不可预测性以及不断的变化和外部的政策环境一样是必然的。奈亚斯通过对英国五所小学全部课程开发的研究中认识到,教师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互相激励的行为,教师一起学习产生了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对改进工作的探讨,以及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对风险的承受。他发现只要学校鼓励和积极支持教师对学习的兴趣,给他们推荐课程,推荐他们到其他学校参观,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阅读材料,教师也会积极倡导和支持别人的创新行动。显然,“一种探索和继续学习的精神必然赋予整个事业的特点,否则,将一事无成”。作者十分重视在变革中学习,在学习中变革,他认为,“分歧和差异之中蕴含着创造性的种子,而且,通向和谐、一致的道路总有复杂问题和焦虑性相伴随”。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间的质疑和冲突正体现着文化的特性,讨论、争议可说是文化的本质。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作为教育取得进步的关键人物,通过学习提高自己道德目标,提高自己敏锐的评判能力,形成改革的自觉行动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变革成功的机制在于合作
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因此把变革的任务交给专家是不全面的,教师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制胜之道。同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集体解决问题对于改革是非常有益的。
富兰举了纽曼和韦拉格的例证,他们认为,学校获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教师。这是因为: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有明确的追求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日标,教师们会通力合作;
教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共同承担责任;
校园内教师形成的教学氛围会影响课堂教学水平,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校园内教师形成的教学氛围也会影响社会力量对学生学习的支持程度,进而影响学生
的学习成绩。
显然组织内部合作的意义在于工作的合力,“更确切地说,是那种充满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紧迫感,因为这种环境重视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和控制焦虑,鼓励探索和思考,并为一致的目标而工作。”
富兰除了倡导教师集体的合作主外,还认为教育改革的成功还期待着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富兰在该书的第—二部分还专门概括了学校内外合作的深层次意义。
显然合作是学校成功的必由之路。相比之下,目前我们着重强调的还是管理和控制,校长要求教师,教师要求学生或者家长,家长要求学生等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很容易容忍和忽略不公正,冲突往往成为阻碍学习的绊脚石。其实在学校中人际冲突是一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动因,他会激发师生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成为调动成员的激情和欲望的有效手段。管理必定会形成事无巨细、样样求全的习惯,这种习惯总是使大家忙于为完成计划而奔波,却很少考虑如何把任务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论述这些问题时引用了英特尔公司总裁安德鲁·格罗王(Andrew.Grove)的一句话:“惟有偏执不羁的人才能生存”。他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加入WTO和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的一致性不可能一劳永逸。惟有合作才能使学校在动态中保持平衡,而在这个过程中高度的精诚合作也是学校生存的保障。而“充满合作精神的组织和社会将会最终获胜”。
三、变革是三种力量的共振
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时十分推崇智力、政治和精神力量之间的互相支持、互相依附,认为他们的融合、聚集并形成的共振是变革成功的关键。
教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科学事业,他们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为知识与思想的传播流动注入了新鲜血液,许多学校在运用这些成果中获益。同时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认知科学、大脑潜能、集体互动、情绪情感的新的研究与成果,它们是变革的重要因素:同时政治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政治力量的作用在于便于对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变革,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从而使教育变革深入到每所学校的各个层面。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变革的道德目标与精神范畴也是变革的动力。这三个因素在教育教学中常常分解为若干个子文化系统,而变革就是在这种成千上万的各种文化形式中产生。
富兰认识到在教育变革中,由于其特殊性常常使变革无法正常开展。在他看来变革是一个历程,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问题必然会出现,个人和集体都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而计划与理论又常常是滞后的。在这种情况下,严格管理和彻底分权都是不可取的,学校只有把自己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下,取得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才有可能成功。富兰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智力 (包括观点和优秀实践经验)、政治(权力)、道德目标(精神的)三者之间不断凝聚改革的动力,在教师之间,在学校和社会中它们在动态地相互作用中共存。它们对教师与校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取得变革的成果,他们不仅需要关心学习的环境,还必须关心教室和学校围墙外的事务。
教育变革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但我们的教育改革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一来我们的教育有其悠长之处,像“美育”就是富兰体系中阙如的;二来我们正在进行“应试”和“素质”的教育转型,也是富兰的“过程”说未曾触及的。当然,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拒斥西方有益的经验,相反,我们希望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形式,结合国情,发展自己。富兰提出的“学习”“合作”“共振”是有合理成分、因素的,值得借鉴,如他强调的智力、政治、精神的互动,就不容忽视。
(《变革的力量》,(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山西中学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2-1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