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读《吕叔湘选集》赏大家风范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读《吕叔湘选集》赏大家风范
李青苗
2002-10-24 10:28:41 来源:
看过评论语法大家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我不禁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他的睿智、严谨、务实,以及他对祖国语法事业的热爱,无不让人钦佩。钦佩吕先生的同时,又不能不让人惊叹语法学的魅力,倘若不是因为语法研究有这样的价值和吸引力,吕叔湘先生又何以倾尽心力来从事它并献出所有来培养后继者呢?
然而,在今天重视基础学术建设的人并不多了,因为这样做并不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这个时候,《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的出版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八大家中,吕叔湘先生应该说是一位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选集》收录了吕先生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般语言学理论、具体的汉语语法问题研究,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吕先生的语法学思想。
吕叔湘先生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献根基和传统“小学”功底,在语法研究中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神,重视语义的研究应该算是一个证明。《中国文法要略》以意念范畴统摄语言形式说明吕先生重视语义的作用。在《吕叔湘选集》中选录的《句子和词组的转换》中讲句子转换成短语、短语转换成句子的种种变形方式,都是以意义为本。
在50年代展开的词类问题大讨论中,吕叔湘先生仍然强调意义的重要作用。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一文中,他指出:“无论用什么方法划分词类,词义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标准,如果一种分类法的结果有跟词义大相冲突的地方,准保不受欢迎。”
尽管在当时,意义标准已受到多方指摘,吕叔湘先生仍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吕先生又指出:“在语法分析上,意义不能作为主要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但是不失为重要的参考项。”这是因为汉语不同于印欧语有严格的形态标准,可以严格地讲究形式,在汉语中,同样的形式在上下文中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内涵。那么,词语孤立的形式就不应作为语法研究唯一的着眼点,这样做对汉语来讲是不科学的。
现在,语言学界对语义学和语用学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开始对“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功能主义和认识学派的发展也证明意义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吕叔湘先生曾多年从事教学,因此,他一直重视汉语语法研究与汉语教学相结合。这一点在语法研究纷繁复杂、外来理论更加多样的今天是难以做到的。如《吕叔湘选集》中收录的《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中学教师的语法修养》、《怎样把语法教活》等文章,都是针对语法教学而专门写的文章。这些文章深入浅出,将教学中是否要讲授语法、怎样讲,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内容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就连《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这样的“专家语法”著作,也是将教学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将深奥的语法问题写得浅显易懂,达到了让中学师生从中受益的实用目的。
吕叔湘先生提倡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他认为在语言研究中,理论来源于实际,而他自己则身体力行,花费很大精力搜集和发掘语言资料,不仅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找语料,更注意从现代生活尤其是口语中去搜集资料。如《语法修辞讲话》中的例子大都来源于当时的书刊文章,《中国文法要略》中的例句大都来自当时的教材,吕先生的语文札记和短文则往往是因报刊文章的某个词语或用法而生发的,如《选集》中的《〈正红旗下〉里边的几个“不怎么”》,《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他的老师教得好”和“他的老师当得好”》,等等。因此,吕先生的学术著作有着十分坚实的事实基础,既有着高度的科学性,同时又富有生活气息。他的这种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严谨学风,正是我国学术界现今最需要的东西。
在今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的语法研究怎样“务实”应是语言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理论研究具有实践的意义是这种理论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语法研究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与逻辑和哲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将语法研究更好地应用到这些实际工作中去,我们需要从吕叔湘先生的语法学思想中汲取教益,让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0.2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