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说亲身经历 看世道人心——浙江大学出版社《小人物史记》出版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说亲身经历 看世道人心——浙江大学出版社《小人物史记》出版
2010-05-10 10:36:04  来源: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5-07  
 
 以小见大,印证大时代风云
 以民为本,折射大时代光辉
 以事写史,留下大时代传奇


 这套名为《小人物史记》的书,见证了一份十年之久情谊。

 十年,一家地方党报,一份党报副刊,默默地坚持了一件事情:以倾听的姿态,为小人物立传。十年来,他们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化”为宗旨,以第一人称口述实录的方式,搜集公众的民间记忆,记录下五百多个小人物的精彩人生,折射出大时代的跌宕起伏。这就是《杭州日报》西湖副刊的“倾听·人生”栏目。

 《小人物史记》(I、II)是“倾听·人生”栏目的十年精品结集。沉甸甸的两册书摆在我们面前。摊开它们,如同摊开“倾听·人生”十年的道路。80多篇精选文章分成十辑:“历史印迹”打捞历史碎片;“正红旗下”颂扬主流价值观;“炫梦人生”见证生命绚丽绽放;“绝对隐私”坦陈内心世界;“灰色地带”直面不堪回首的往事;“潮起潮落”搜寻前所未有的新活法;“风云际会”回首重大历史事件;“生死攸关”打开灾难现场;“长歌当哭”展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悠悠岁月”写意平凡人生。

 “倾听·人生”栏目正在成为新闻界关注的“副刊现象”:在杭州,它受到了读者的强烈喜爱和热情追捧:许多学校把《倾听·人生》的文章列为学生教育的课外教材,也有企业把《倾听·人生》作为员工必读的企业文化读本,还有读者收藏了从《倾听·人生》创办以来的每一期版面。它不仅在民间层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来自专家层面的认可:十年来,栏目被评为浙江省首届新闻名专栏,作品五次获得浙江省新闻一等奖,三次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年度金奖,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他们如是说——

 米博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其实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罢,总有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倾听·人生”的作品反映了老百姓所关心的悲欢离合,柴米油盐,人之常情。你们的成功,并非简单地抓住了小人物,而是抓住了人类的共同命题。你们观察人物的视角、题材的选取,都有独到之处。我要选几篇文章,向我们的记者推荐、学习。

 李存厚(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作品。许多篇目,都让我落泪了。比如《战俘》、《二次插队》、《钟点工》。小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历史之大。这些作品写的是小人物的亲身经历,道出的却是人生世态的大道理。《大三线》、《我是三峡移民》、《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这些故事在历史上只是一瞬间,对于个人,却是终身难忘的生活。

 尹韵公(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觉得这些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观赏性”。这是比“可读性”更高的一种境界。这些作品真正做到了真实性、细节性,故事性、典型性的结合。

 司久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去年《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后,我把这篇作品作为一个生动的教材,发给所有的本科生,请他们认真学习,作为一名记者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让我非常感动。

 赵晴(《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小人物是构成大历史的小细节。历史行进的每一步,都在小人物身上留下了最真切的投影。“倾听·人生”十年来搜集民间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凸显出越来越珍贵的史料价值。

 莫小米(《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责任编辑,著名作家)

 “倾听·人生”的叙事方式其实就是素描的方式,忠实于对象,呈现真实的人,真实的人生。不是干巴巴的总结,不是豪言壮语的英模报告。有的倾诉者,在推心置腹的交流后,甚至发现了一个陌生的、或者是崭新的自己。

 《一纸鉴定》原本只是一封长长的来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小青年无意中看见档案中团组织对自己的负面鉴定,欢快活泼的生命从此沉寂,他携妻儿迁往农村,对任何机遇视而不见,一家人的命运都因此而改变了。文章见报后讲述者曾携家人特意来杭州,向我表示感谢,后来每年我都会收到一份精心挑选的贺卡,并附上一封工工整整书写的长信。真是很感慨,我只不过是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组到一个稿件而已,我何德何能啊,一些本来素不相识的人,竟然这样地将我引为知音与恩人!其实是我得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编辑“倾听·人生”带给我的收获,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朱佳强(书中作品《一个人的法语》的讲述者)

 不少学生家长看了文章之后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英语学不好啊,单词背不进去啊之类的,问我怎么办。我就说,学语言没捷径的。我在电话里告诉那个家长,我还是个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是自行车俱乐部的“骑士”,每年要骑一万五千多公里。我骑车穿越滇藏、青藏线等等,都很艰苦的,但我觉得苦中也有乐,而且乐趣很多。事实上,要做成任何事情都没捷径可走,就像我当年学法语,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也算是对所有给我来电的人一个回复吧。

 赵旺兴(读者)

 我今年也六十多了,对于生活,不能说有多高深的感悟,但这么多年积累的感触还是不少。“倾听·人生”好啊,都讲咱老百姓自个儿的故事。好看!真实!有篇讲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看得我直掉泪啊。

 陈凯源(读者)

 这些底层人物的命运,跟我们有着共鸣,有时看着看着就拍案而起,有时陪着流出了眼泪。他们的命运,说白了,就是每个普通百姓的命运。

 何英齐(读者,杭州建兰中学初三学生)

 4年前,我无意中读到几篇“倾听·人生”的文章,就被深深吸引了。每次都觉得很震撼。从那时候开始,我每期必看,看完每每心有所动,看到人家的命运如此凄惨、如此曲折、如此坚韧,就会激起自己奋斗的勇气。我从这些文章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经验和道理。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