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人文的重量:一位读者眼中的《小人物史记》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人文的重量:一位读者眼中的《小人物史记》 浙江大学出版社
《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协会员 徐迅雷
2010-05-10 11:04:54 来源: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5-07
一本书,可以带着随时拿出来阅读,甚至到郊外的草地上躺着,你读正面,太阳读反面。
任意翻到哪一篇,悦读的快意都弥漫开来。这是《
小人物史记
》,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倾听·人生”版的精品结集,Ⅰ、Ⅱ册,拿在手上沉甸甸的。
小人物,大史记。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篇一整个大版,约有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向读者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小人物史记》(Ⅰ、Ⅱ)选取了其中84篇,读它,我感慨系之:若说电视版的口述历史是凤凰卫视做得最好,那么文字版的口述历史就是“倾听·人生”做得最佳。我非常喜欢“倾听”二字。倾听是一种姿态,一种人文姿态,因为它不是恭听,不是聆听,不是窃听,更不是幻听。在这里,新闻性与历史性并举,故事性与文学性齐飞;在这里,还原了时间里人的真实,还原了空间里时代的真相;在这里,有非常的生活,有独特的经历,有你想像不到的人生九曲十八弯;在这里,出现了许多佳酿名篇,搁在哪个时候都是口述文字的经典篇章,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比如撷取企业家起步阶段生活片段的《冯根生做学徒》,比如呈现“绝对隐私”的《男妇科医生》、《花壳儿》……
这是倾听的力量,更是人文的重量。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人之道。有人,才有人文,才有文化,以人化文,以文化人。人是不凡的又是平凡的——人能登上至高点,这是人与人生的不凡;但人又不可能长久住在至高点上,这就是人的平凡。人正是在这样的跌宕起伏中,谱写出人生的故事、沉淀出人文的意蕴。“倾听”的篇什,就是呈现这样的人生、人性、人文。
我总是想,写小人物,一定得有大视角。人是环境的人,人是时代的人,所以要把人写成史,把家写成国。我非常佩服“倾听”的编辑们多年来选取人物、撷取题材的眼光与角度。他们不囿于一时,不局限一地。正如智识者所言:“并非简单地抓住了小人物,而是抓住了人类的共同命题”。许多口述实录题材,就是一部书,比如袁敏的《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比如石子坚的《我在美国当警察》,比如《日本孤儿》——这留在中国大陆的日本孤儿的人生故事,甚至比电影名片《人证》、《海角七号》里的情节曲折得多。这也验证了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名句:“人世间有许多奇迹,人比所有奇迹更神奇。”
白云苍狗,人世沧桑。人是丰富的,人性是复杂的,人的丰富复杂构成了社会的纷繁多姿。“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展开”的过程,总是那么的异彩纷呈。人性善与恶,人间红与黑——书中的很多篇章,你只要看一眼,就欲罢不能。
人文的重量通过文字的力量来表达。生动鲜活的语言,亲切贴近的叙述,更有许多细节,读过之后恐怕一辈子都会记得。因为那些精准的细节,是经过一生的过滤沉淀还能留下来的:
14岁的冯根生进胡庆余堂当学徒,母亲搀着79岁的祖母一路送他,祖母反复关照的一句话是“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人一定要规规矩矩”。冯根生说,这话他已经用了50多年,现在还受用不尽。可见,最朴素的话最真理,最人文的话最营养。沙祖康大使讲述自己的“穷小子求学记”,一个细节是,穷怕了的母亲把他刚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给撕了,还“粗鲁”地说:“毛主席,我们穷成这个样子,孩子上不起大学,要上毛主席自个去上吧。这个大学我们不上了!”——历史人文环境,就这样鲜活地呈现在字里行间。钟点工蔡红梅自从干了这一行,回到家一点都不想做家务了,她说只想请个钟点工来做——这样的细节,不是通过倾心的倾听是无法获取的,不看这“倾听·人生”中的《钟点工》那也是不知道的。
人文的重量,靠人来造就。只有在注入意义之后,个体生命才能真正转化成为人文层面上的“主体角色”。《小人物史记》正是通过小人物的口述历史,把沉甸甸的人文意蕴形象地展示在版面上、书籍中,我们读者尽可以从中感知什么叫“形象大于思维”。如果只有故事,而没有人文,那叫猎奇;如果只有哭诉,而缺乏升华,那大抵也就成了“祥林嫂”。人文底蕴浅薄之地是很可怜的,就像新闻所说的,一个“西门庆故里”,竟有两省三地在那里抢争。我在想,我要是去游览所谓“西门庆故里”,还不如读“倾听·人生”中的一篇《花壳儿》获得的教益多。
无人文则无悦读,无悦读则无副刊。《杭州日报》的副刊,人文底蕴深邃厚实,多年以来有口皆碑,将它置于全国任何一家报纸上,都是一流的副刊。我有幸在上面发表过一些文章,我对一群以女性为主构成的编辑佩服得紧。他们自己都已从“文人”提升到“人文”,是一批人文气息浓郁的副刊人。是的,他们是小人物的选择者,是口述史的倾听者,是文字稿的编辑者,更是大人文的提炼者。我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在此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