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以人名社”的实干家、理论家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问道十五年》序二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以人名社”的实干家、理论家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问道十五年》序二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 贺圣遂
2010-07-01 16:58:14 来源: 苏州大学出版社
培华教授是我交往多年的朋友,相似的经历、相近的性情,使我们十几年前甫一谋面即一见如故,引为知己。作为“半路出家”之出版人,我们都曾就读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均在大学执教多年,20世纪90年代先后进入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我们都热爱阅读、好发议论、性格开朗、交游广泛。我这个上海人常常不经意间被人看作“北方人”,而出生于江苏常熟的培华,亦素以直爽见称,可谓“吴韵楚风”。以上诸多“共同点”,使我们相知甚深,在出版业内外也有许多共同的朋友。
在大学出版界,“以人名社”的不多,培华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存大学出版社发轫都比较晚,除有两家大学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外,其余的都晚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陆续成立。与成立时间长、出版资源积累深厚的社会出版社相比,大学社属后起之秀,卓有影响的大社尚属少数,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隶属于名牌大学。作为地处苏南一隅的苏州大学出版社,既非出身“名门”,成立时间又短(创建于1992年),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在业内声名鹊起,这与培华总编辑等几任班子成员和苏大出版人的执著努力密不可分。培华先后主管发行和编辑,在他们的执著探索和不懈努力下,苏大出版社销售码洋迅速超亿元,图书也屡屡获奖。他策划的《中国丝绸通史》曾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培华本人也先后入选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并荣获韬奋出版奖。在诸多出版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况下,凭借对出版工作的热爱与激情及个人的勤奋获得如此卓著之成就,这令我十分感佩!
培华不仅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是编辑出版研究的理论家。培华曾言,出版工作,没有三年以上的经验是没有发言权的。1995年进入出版业后,他一直结合工作,埋头学习,不断探索,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磨练,1998年在《大学出版》发表第一篇理论探讨文章《编辑管理体制的转变是实现“阶段性转移”的保证》,他的慧识即具端倪,从此一发不可收,积聚多年的思考与观察自笔端汩汩而出,十五年间,数十篇佳作熠熠生辉,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出版业不断走向繁荣的进程做了生动的诠释。在我看来,培华的编辑出版研究,不虚夸、不造作,求真务实是他做人的标准,也是他思考、为文的风格与特色。从对发行中盘的探讨,到对书业物流“圈地运动”的忧虑;从对“二渠道”现象的剖析,到对出版“空壳化”的警告;从对出版两个效益的重新认识,到对出版业上市热的深入思索,培华以过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见地,针砭时弊,为我们描绘了出版业的真实状况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对于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无疑贡献良多。恰如柳斌杰署长在本书序言中所言:“作者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而这样的批评,是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出版大势的分析,来自于周密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尽管其中有些观点可能有些尖锐,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尖锐锋利的言辞中,体现出了一个出版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和推动中国出版业改革进程的拳拳之心。”
其实,除了对中国出版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康因素保持警觉之外,培华对中国出版业的积极因素总是热情支持,当大学出版社和民营书业尚处于“襁褓”之中时,他就撰写了《大学出版社明天会怎样》《民营书店——中国民族书业的重要方面军》等论文,积极肯定二者在未来中国出版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二者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在我看来,培华身系大学出版,眼界却早已超出大学出版,他关心的是中国出版的全局,乃至世界出版大趋势下,中国出版业产业化、文化传承等“大问题”。培华始终认为,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出版业是做不到持续发展的。在时下多媒体竞争加剧的出版业,出版人往往重视实务甚于理论研究,执著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不多,即使有少许进行“理论研究”的,也多是为了职称的晋升,有理论思辨色彩和极富前瞻性的研究文章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看,培华的理论研究确为难能可贵。
若说编辑出版实务及理论研究使培华名满业界的话,那么作为研究生导师的他,同样以集理论、实务、育人三者于一身的“实务派”导师形象而蜚声学界。他曾应邀到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和多家出版社讲课、讲学,积极参与未来出版人才的培育。为了推进出版教育的发展,他曾花大气力,积数年之功陆续组织出版了一套“现代出版学丛书”,在出版业界和出版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在他心目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人才培养方式莫过于通过研究生教育,为业界培育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据我所知,培华自1999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已培养学生11届,40余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和业界需求,他提出了教学实践的“五个一”(即初校100万字、三校100万字、责编一本书、上一次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培养方案,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与单纯依赖书本学习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相比,他指导的学生对出版业更为熟悉,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必经历长时间的摸索就能迅速进入角色。近年来,他指导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多家著名出版社和报业、网络等国内知名媒体工作,都很快脱颖而出。学生取得的成就,自是个人的成就,也应视作导师的成就吧。
培华将多年的理论之作结集,付梓之际,嘱我作序,朋友之命难却。培华的成就和论文价值,承柳斌杰署长在序言中已给予全面的评价,我以为深中肯綮的当确评价,诚无以续貂。以上聊聊数语,谨表祝贺。我相信这些论文对于已经从事出版工作和即将迈入出版业大门的许多人而言,将是指路明灯,一定会使我们对中国出版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增一些深切的认识。
本文为“以人名社”的实干家、理论家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问道十五年》序二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