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出版人要勤于思考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问道十五年》序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出版人要勤于思考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问道十五年》序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0-07-01 17:02:45 来源: 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业是人民精神文化的搜集、整理、加工、传播行业,需要知识和智慧。做好出版工作需要思考。读了吴培华总编辑《出版问道十五年》的书稿,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作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而这又正是来自于他对出版工作的热爱、迷恋乃至于痴情。因为一个人经常用心去思考的工作,一定是自己十分热爱的工作。在任何领域,任何行业,任何岗位,只有你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了,用心了,你才会经常去思考它,思考它的发展,思考它的规律,思考它的问题。所以,勤于探索,善于思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做出版传媒工作尤其要提倡这种可贵的精神。这也是我十分愿意为这个集子写点文字的缘由。
《出版问道十五年》确实诚如作者所言,探讨问题,针砭时弊是其主要的主题。在“问题探究篇”里,作者在上个世纪末就针对中国出版业呈现出的浮躁风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言辞之犀利,确实有别于当时一般的批评:“所谓的繁荣掩盖了泡沫现象,利润的增长掩盖了结构失衡,政策的保护掩盖了潜在危机”。今天回过头来看,作者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而这样的批评,是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出版大势的分析,来自于周密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从出版机制改革的原则到转制是改革的必由之路的分析,从图书市场改革的进程到书市功能演变的梳理,从对出版业“空壳化”现象的关注到对出版“二渠道”改堵为疏的理念的提升,从对国有书业改革的大声疾呼到对民营书业“二渠道”称呼应该取消的呼吁,这些在当时十分敏感的话题,作者从前瞻的视角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尽管其中有些观点可能有些尖锐,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尖锐锋利的言辞中,体现出了一个出版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和推动中国出版业改革进程的拳拳之心。思考来源于热爱,批评出自于关注,这样的道理我想大家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供职的是一个高校出版社,因此,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在他的研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也曾经注意到作者连续多年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每年一次的大学出版专刊上的长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清楚的。如果我们把他连续几年发表的文章联系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的思路和对大学出版社关注的焦点。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业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既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它与生俱来的弱点,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组文章里,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结构优化、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化、特色化、人才队伍这些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把握住了大学出版社发展的要义,他如数家珍地给我们展示了大学出版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样洋溢着作者对自己身处的大学出版事业的深厚情感。
从他的后记里我知道,作者到出版社最初的岗位是主管市场营销,这也解决了我对一个总编辑却对图书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研究的疑惑。事实上,了解图书市场是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每一个出版人所必需的,一个总编辑是应该了解和掌握图书市场的,作者说得好:不了解图书市场的总编辑不是一个好的总编辑。作者在经历8年的图书营销工作后才转到总编辑岗位上,这就为他对编辑工作的思考提供了很好的注意点,也为他对编辑工作规律的研究和编辑管理工作新思路的形成带来了很多的帮助。从选题的策划到策划编辑、文案编辑的分流,从选题沙龙制度到项目小组制的提出,这些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的做法,应该还是比较超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了出版物的文化品位与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这个观点很有价值。同时作者对目前编辑工作中出现的编辑职责“后移“的问题忧心忡忡,这很值得我们的总编辑和编辑们深思。
对于出版人才的问题同样一直是作者的重要话题,我想这与作者同时又是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关。确实,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出版业有无发展潜力的问题,这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重视这个问题。我曾经在2008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说过,“人才建设是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新闻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兴业战略,进一步发挥人才对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引领和支持作用”。目的就是要引起我们出版界各级领导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作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很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同时我觉得,作者在文章中还十分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的结合问题。出版理论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出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这样的理论研究才可能去指导我们的出版实践。我们除了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外,更要重视应用性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出的学生才是我们出版业所需要的人才。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战线的重视。
文集里作者的思考是多方面的。诚如作者自己所言,15年中他有三个身份:编辑出版实务、编辑出版教育、编辑出版理论研究,他有15年的编辑出版工作的经历,有12年的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积累,有11年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背景,这样的“三栖”身份促成了他善于思考的习惯。记得作者这样说过,因为对学生学业的督促,对学生论文的催逼,无形中成了他不敢懈怠的动力,我想这样的“三栖”身份是养成其勤于思考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供职的苏州大学出版社,我曾经去过,我们也曾经有过交谈。我了解到作者去出版社正是出版社初创时期,据说条件极其艰苦,这个我相信,因为出版社都是靠自己积累慢慢发展起来的,很多出版社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正是在这样艰苦创业的环境里,作者与他的员工一起艰苦奋斗,终于逐步走出了困境。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作者对出版事业、对自己的出版社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厚感情,就是这样的感情,在鼓励着、鞭策着作者去思考问题,摸索规律,研究问题,总结经验。苏州大学出版社是一个地方性的综合大学出版社,但据我了解,这个出版社多年来,一直平稳地在发展,目前已经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在全国大学出版社中间,它的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我想,这与作者所在出版社的团队的集体努力是分不开的,而作者在全国那么多的出版人中入选中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并荣获“韬奋出版奖”,我想这也就不是偶然的了。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他的文章,里面用了他自己带有自白性的一句话:“钟情于中国出版,期盼奋进有为,愿与同人同志,同心同德,同学同行,同为华夏出版用心用力”。这是当代出版人需要的一种志向和精神,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像吴培华同志那样去思考它、实践它。
是为序。
2010年3月10日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