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研究性学习》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研究性学习》
韩承金
2002-11-12 10:21:47 来源:
课题组长:荆莹
课题组员:蒋森张岚雷剑
指导老师:韩承金
一、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康桥
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赴英的航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罗素的诱惑,使他大胆地也是自然而地迈出了到英国求学的脚步,此后的人生便骤然耳目一新。
1922年,一心要见罗素的徐志摩到了伦敦才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罗素19l6年被剑桥大学除名。于是,他便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
进人康桥大学以后,徐志摩被熏陶成为一名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康桥有其严谨的学风与校风,但徐志摩所受到的熏陶却是浪漫主义的。也许是因为他是“特别生”,没有任何压力,康桥就成了他自由的天地一“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徐志摩在康桥创作的新诗大部分收人《志摩的诗》这部集子。有关康桥的诗文有《康桥西野暮色》、〈康河晚照即景〉、《康桥再会吧》、《云游》,等等。当然,最著名的要数《再别康桥》了。这首诗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但据各种资料证实,徐志摩重回康桥是1928年8月,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按伦敦的季节,这个时候已是秋季了,而并不是诗中所写的春夏之交的康桥。徐志摩也曾说过:“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原来诗人心中最难忘的,正是这春夏之交的康桥。也就是说,诗人触景伤情,很自然地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可谓“往事历历在心头”。诗中的康桥,是他梦想破灭的愁情,是他对现实失望的暗淡心绪,也是他心中一直眷恋和思念的精神故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对康桥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作详细的分析。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
胡适在说到徐志摩时,提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也可以说,这“单纯的信仰”是他人生的处世哲学,投奔罗素是为此,不顾一切地追求林徽因也是为此,对康桥的深情眷恋更是由此而展开的。
在徐志摩的康桥生活中,朋友的交往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志摩到伦敦,是为了师从罗素。他在美国读书时,便看过罗素的著作。所以罗素对徐志摩的影响是很深的。进人剑桥大学后,很快就得到了罗素的消息和地址。待罗素回英后,志摩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罗素。此后常常来往于剑桥与伦敦之间,亲聆罗素的教诲,并参加罗素倡导的各种活动。
如果说是罗素给了他敏锐的社会意识,曼殊斐儿给他的,则是纯正的艺术感觉。
1922年7月,徐志摩去拜访了英国著名女作家曼殊斐儿。
他们谈文学,谈生活,谈社会,谈人生,也谈政治。但曼殊斐儿希望徐志摩“不进政治”,因为“现代政治的世界,不论哪一国,只是一乱堆的残暴和罪恶”。而这时的徐志摩,对政界已毫无兴趣。
很多人将徐志摩爱上林徽因作为他在伦敦康桥发生人生转折的最重要的原因,但事实上,这次转折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其中,林长民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最初,徐志摩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但那里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到厌倦。他与林长民的倾心交谈,大多是在谈“文艺”,林长民看出徐志摩的才气,认为他不宜在伦敦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而更应当到和他性情十分相宜的剑桥大学去读书。于是,他才有意介绍徐志摩与著名作家狄更生认识,并请其帮忙联系。徐志摩才得以进人剑桥大学。他一生发生的重大转折,由此开始了。
进入剑桥后,徐志摩更是如鱼得水,不仅和狄更生关系甚好,而且还朋友满剑桥,特别在王家学院,成为相当有名气的人物。而这些朋友和英国社会名流,对徐志摩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徐志摩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林徽因的恋情使他对康桥的感情更有了不同于一般的丰富内涵。
早在出国以前,徐的父母包办了他与张幼仪的婚姻。但是张幼仪虽出身书香门第,却是典型的旧式女子。1921年底,她抵达伦敦与徐志摩团聚。第二年,两人离婚。
虽然我们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必然的,是由两人不同的性格、兴趣、思想决定的,但有一个人的出现则大大加速了这种必然。她就是林徽因。
徐志摩初识林徽因,“她那纤细的美丽,立即吸引了他的注意。她的艺术气质跟她父亲一模一样,她的活泼,她的敏锐的洞察力,她的文学爱好,都使徐志摩倾倒”。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专业(建筑)之外,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微因发表了一篇题为《悼志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林自称是比徐志摩“年轻许多的一个小朋友”。事实上,这“年轻许多”不仅是说徐志摩在年龄上比林徽因大8岁,而且是说徐志摩与她父亲是好朋友,因而一见面就有父辈的感觉。这实在是一个十分聪明的说法,强调年龄差距以及徐志摩与林长民的关系,也暗示了自己当年的单纯、不谙于人事,哪怕徐志摩坠人爱河,自己也并不会随之深陷。这些都是可信的,即使林徽因在谈到徐志摩会有所回避,但说到底,她不是一个虚伪的或城府很深的人,相反却十分坦率、真挚。梁从诫说,“母亲(林徽因)当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是“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也就是说,对徐志摩,林徽因说喜爱也好,敬佩也好,却不能说恋情。
就这样,曾经热心于政治的徐志摩在康桥脱胎换骨,成了诗人徐志摩。他的“性灵”深入沉睡已久的诗魂,伴着悲哀与苦恼,苏醒过来了。康桥的美景,对纯真爱情的憧憬和忧虑,与友人的倾心交谈,拜访英国社会名流,使他彻底地融人了西方社会。他的浪漫、执著,使他不顾一切地向着自己的信仰——爱、美、自由飞去,他向往西方社会的文明自主,不满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这本并没有错,也是无可非议的。
1922年8月,徐志摩突然决定回国。他曾说过,他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线索。而这次回国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呢?
——林徽因
离开英国前他写了一首诗《康桥再会吧》。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似乎在与康桥约定,他会回来,而且是在明年春天。这时的徐志摩刚与张幼仪正式离婚,便想回国去,实现和林徽因的结合,来年再到康桥读书。多美好的心愿啊!所以他迫不及待。
1922年10月抵达上海,但此时的林徽因已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相爱并订婚了。原来充满了希望的徐志摩被重重地击了一下,希望也日趋破灭。
1928年6月15日,徐志摩起程经日本赴美、英、印度等地游历,并重返康桥。这次出国的直接原因是他对与陆小曼的婚姻感到失望和痛苦。当他再一次站到康河的面前,心情应该是极为不平静的。他想到了什么?小桥流水?晨曦夕照?垂柳芳草?浓荫清潭?抑或是让他一生心向的林徽因?如果说第一次到康桥时,他对林徽因的爱情是盲目的,那么回国后便已日趋深沉了。他不可能忘记林徽因,那是一个最理解他、也最让他牵挂的女子。可是,康桥美景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于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诞生了。
此后,他仍纵容着陆小曼的荒唐生活,希望她有一天能够悔悟,关心着体弱多病的林徽因,抒写陪伴了他无数痛苦无眠之夜的诗,直到1931年11月19日乘飞机遇难。那时的他正赶着回京去听林徽因的报告会。
志摩走了,乘云踏风而去。人们都很悲痛,因为“他是人人的朋友”。他的热情活泼,他的天真浪漫,他的执著追求,他的率直朝气,甚至是他作为诗人特有的神经质,都在每一个认识他的人心中投下了长长的身影,无法磨灭。
点评:
当我静下心来看该课题组的结题报告——《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时,我首先感到的是“丰富”。查找阅读的书籍丰富,论文涉及的内容丰富。不说别的,单说文后列出的15本参考书就应使我们折服的了,短短四千字左右的结题论文,凝聚了四位小同学多少的心血呀!
其次,研究者的观点比较独到。他们认为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在于他的“单纯信仰”,这种“单纯信仰”集中表现在与朋友的交往,是对朋友的情感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异地他国的康桥。康桥情结实乃一种恋友情结。这种认识是独到的、有价值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研究性学习结出的硕果。
摘自《
研究性学习百例·文科综合
》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