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积薄为厚 积卑为高——《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积薄为厚 积卑为高——《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评介
2002-11-14 14:23:16 来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研究的发展,不少新闻史(报刊史)的专著和教材相继问世,为人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但对中国古代报刊的起源、萌发、发展,直到成形的历史进程及其所蕴涵的内在客观规律,却鲜见有人作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古代报纸之非纸形态起源于何时,则几十年来诸说不一。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研究馆员倪延年先生撰著的我国第一部《
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
》,近期已经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积十多年之功力,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史料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撰成此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方汉奇先生为该书的出版专门写信给作者,对该书的撰写表示肯定和鼓励,认为该书的有关内容“颇有新意”、“时有新的创获”。归纳起来,该书具有以下五大明显特点:
该书的特点之一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起源上有所“创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对前人学术观点和文献史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国古代报刊起源的认定上,只要具备以传播新闻为主旨的社会成员和社会活动,有荷载并用于传播新闻的较为固定的物质材料及形态,新闻的收集和传播活动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新闻收集、整理、荷载、发布[传播]的社会运作体制,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纸质形态的报纸,可能是把新闻消息刻在木牍、竹简或其他材料上,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如今报刊的基本形态要素(如稳定统一的题名、版式等),甚至当时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借助报刊传播新闻消息的意识,但客观上已经具备了新闻传播的功能和影响等基本的条件,就可以认定是中国古代报刊的起源了。由此,该书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代报刊起源的“战国说”,认为“中国古代报刊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即《春秋》是我国古代报刊的最早萌芽,或初始性的萌芽,似乎也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对此,方汉奇先生在给作者的信中认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部分,论述古代报纸的起源,不囿于旧说,颇有新意,而且自成一家言。古代报纸的实物,今已不存,对她的起源有歧议,是正常的。不妨各说并存,让学者择善而从。”
该书的特点之二是在对“我国元代时期是否存在报刊”的研究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根据元代具有较为完整发达的驿传制度,曾颁布过严防传播消息的禁令,存在着蒙古文和汉语的文字隔阂,元代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以及元代文献中保存有对民间报纸“小本”的记载等论据,提出了“元代有邸报,只是目前尚未发现足够的史料”的观点。对此,曾担任过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仍担任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顾问的江乃武研究馆员,在该书的《序》中认为,“这一论说虽然缺乏文献和实物的支持,但推断是合理的。”方汉奇先生在接阅该书后给作者的信中也认为:“古代报刊发展史的元代部分,前人研究的成果很少,尊作提出了很多看法,颇有创获,值得重视。”
该书的特点之三是在我国已经出版的新闻史(报刊史)著作中,第一次以较多的文字篇幅,比较系统地论述介绍了唐代以前历朝中国古代报刊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书共包含了七章,即第一章:中国古代报刊的起源和萌芽;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报刊;第三章:魏晋隋唐时期的报刊;第四章:五代及宋朝的报刊;第五章:元代及明朝的报刊;第六章:清初至清中叶的报刊;第七章:清中叶至清末的报刊。对于该书的内容格局和论述思路,江乃武先生在该书的《序》中认为:“和以唐朝为中心而详后略前的书不同,本书对唐以前情况也叙述论证较为详细。这样既能使读者窥发展之全貌,又于澄清起源问题亦有益,是对中国报刊史研究的又一开拓。”
该书的特点之四是尽可能丰富地占有史料,据对该书七章正文后所标出的“本章引用文献”的不完全统计,共达175种次。尤为突出的是,该书不但史料丰富,而且注重比较恰当地引用史料,使史料在本书中较好地起到了支撑论点的作用。正如江乃武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归纳的那样:“在这部著作中引用了丰富的资料,有历史文献,也有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全文引用,较多的是有关片段;某些是引而不论,有些则是引后予以评述,引论交汇。例如关于‘进奏院状报’的称谓,书中即引用了50条文献,最后以‘诸名指的是同一事物,但有其流变关系和用于不同场合’概括作结,于纷繁中理出了头绪,引导读者认识由分到总。”
该书的特点之五是在谋篇布局上采取章、节、目、点的梯次结构,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并在每章的结束部分,又以“本章结语”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总结该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该书第四章的“本章结语”中,作者把宋朝中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归纳为:第一是封建政府官报的编辑、刻印及发行的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第二是朝廷明确了宋朝主流媒体“进奏院状报”的编辑、印抄及传播发行的运作程序;第三是在政府官报长期一统天下的社会环境里,民间报纸“小报”开始正式问世;第四是由于报刊传播消息、左右舆论的功能日益被人们认识,促进了报刊法制建设的迅速发展。这样的归纳和总结,便于读者对该章长达3万多字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和把握。
《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是倪延年先生原先出版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姐妹篇著作,两书的内容跨度覆盖了中国报刊从起源、发展到成形,又从古代报刊、近代报刊到现代报刊的发展历程。十多年来,作者这种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勤奋治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人钦佩,由此我想到倪延年先生在《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的“后记”中的最后一段话。他说:“我决心以方(汉奇)老信中所引《淮南子》中的那段名言:‘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孽孳以增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君子’自勉自励,力戒身上的‘薄’和‘卑’,不断努力,不断反省,不断攀登,永不停步。”我们相信,只要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懈,倪延年先生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历史是一面明镜,读史知今。报刊发展史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业发展及管理紧密相联系。《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不仅是我国广大新闻学、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新闻传播院校(专业)的师生及新闻出版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报刊发展历史的重要专著;更对我国古代报刊发展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大学出版》2002-11-0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