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道德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道德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
2002-11-26 15:59:02 来源:
正像康德那样,马克思把道德立场看作是有缺陷的意识方式。道德产生的条件在于,利益冲突且面对匮乏的个体必须诉诸某些抽象、中性的命令原则,以便给他们相互竞争的主张进行排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道德意识的“共同形式”谴责为阶级社会的特征,在那里,集体的善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正如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超越了权利和正义的社会。在共产主义条件下,阶级已经消亡,匮乏已经不再存在,个体无需再通过抽象的道德理论范畴来提出他们的要求。他们只需有尊严和尊重地相互把对方当作目的。当然,马克思对什么对人类来说是善的也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是任何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但是,马克思并不认为对人类是善的东西最好像康德那样通过抽象的形式理论来理解。我的假设是,对马克思来说,作为历史中绝对命令的价值并非道德价值,至少不是康德主义理论所理解的那些道德价值。
无疑,马克思把抽象的道德推理看作是部分扭曲的人类判断力。那么,道德仅仅是意识形态、阶级统治的工具吗?道德只不过是像马克思说正义和权利概念那样是“过时的文字垃圾”吗?而且,如果道德是自我理解力的扭曲形式,那么人类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利益呢?个体为什么不直接联系他们的利益,却要从道德观点来看待它们呢?
马克思从未直接回答过这些问题,但在泛论与它类似的宗教问题时,马克思确实把宗教看作是意识的扭曲形式。可以在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学》一书的宗教观点中感受到马克思分析的强烈共鸣。尼采认为,宗教是对穷人不平等的财产分配这种情况的理性化。在尼采看来,宗教友爱和仁慈的正面价值其实是根源于软弱和嫉妒。宣称信奉宗教信念的人是病态的个体,他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恶毒的。尼采的谱系学揭示了宗教的邪恶之根。
然而,尼采承认宗教具有正面价值:宗教是弱者“权力意志”的表现。尽管是自我毁灭的,但宗教还是给了信仰者一个目标:“无所求、厌恶生活、反抗生活中最根本的前提……这仍然是意志的表现。”
马克思也相信宗教具有正面价值,具有非邪恶的根:“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对于宗教的内容,马克思比尼采要同情得多。宗教不是诉诸嫉妒,而是诉诸每个人的自我肯定。同时,这种自我肯定像宗教那样又错误地指向和投向人和自然之外的超验存在。宗教是“虚假的意识”形式,它创造出关于真实人性的假象。但是宗教产生的原因并非虚假的意识:“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起源于观实状况的悲惨情景。宗教给了异化、空虚和堕落的现实社会生活一种表现方式。对马克思来说,宗教不仅表现了现实的悲惨,而且也是对悲惨的抗议。宗教以人类被尊重和被肯定的王国来对抗人类生活的悲惨状况。对宗教来说,问题不在于它所代表的渴望,而在于它表现这些渴望的形式:它把人类的善投向感性世界之外。然而,宗教抗议是人类真实利益的“叹息”;它表明了人类对每个人都得到尊重和肯定的世界的渴望。此外,宗教还产生于这种肯定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下。
我认为,马克思对道德所作的分析类似于他对宗教所作的分析。任何道德体系的存在本身,从根本来说就是人类认识到他们在某些价值上的相互利益这一事实的“叹息”。正如人类通过宗教把握到他们在非异化生活中的利益那样,人类通过特定的社会道德表达了他们对自由、对被作为目的来对待的愿望。
尽管个体渴望这种对待,但是那些他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使他们无法实现这些愿望。相反,个体发现他们自己被分裂为对立的阶级,而他们每个人都必须赢得别人的忠诚:
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
但是,人们一旦开始用道德观点来支持自己的主张,那么不管其理由最初是多么愤世嫉俗,这些道德观点都必然有如下蕴涵:肯定性的道德导致批评性的道德。当个体发现证明一个制度的合理性实际上有利于某种特殊利益时,合理性的道德力量就丧失了。一旦我们开始或多或少从非个人立场出发来证明制度的合理性时,就可能招致不断的、广泛的批评。马克思写道,“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实现自己统治的基础,总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在这种诠释的基础上,马克思坚持认为道德像宗教一样包含着部分真理。具体的社会道德是对价值真理虽不完善但却部分准确的解释。就道德表达了人们对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这种社会的渴望而言,每个道德体系都包含了在这一道德体系不再能实践其主张时自我取代的基础。
马克思正确地批判了阶级社会道德体系的伪善特征。但正如我已表明的那样,马克思想进一步批判道德立场本身。已经有许多人论述说,马克思对正义和权利概念的拒绝,以及马克思声言放弃道德批判的意图,是缺乏说服力的。其实,很难完全把握马克思是以何种方式把道德立场看作是有缺陷的。正如我所表明的,我认为马克思的批判预示了目前某些反康德主义的论点,但马克思肯定会拒绝目前这种以“社群主义”替代康德主义的做法。马克思的目标是把个体从传统共同体的价值和预期的先在“尺度”中解放出来,从而在人人都被作为目的来对待的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能选择他/她自己的生活计划。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不削弱历史唯物主义的情况下拒绝马克思超越道德立场的目标。没有什么充足的理由认为历史上有效度的价值是“非道德”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历史上有效度的价值。然而,如果我们打算捍卫历史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就不能拒绝价值的解释性作用。
上述把客观价值诠释为非道德价值的做法,确实使我们可以解决马克思拒绝道德的同时认可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所引发的矛盾。对马克思来说,道德体系给了客观价值部分的但却歪曲的体现。综观整个历史,这些道德体系在接近客观价值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好。最终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个体将不再通过道德理论来表达人的要求,他们只是简单地彼此把对方看作目的。马克思之所以倡导共产主义,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基本结构使实现客观价值特别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所需的条件制度化了。
作为结论,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依赖于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使共产主义是好的这一事实与共产主义最终会实现这一事实联系起采。与许多新近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相反,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看法在其历史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价值在马克思解释历史进步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看法的历史合理性存在很大问题。但没有别的办法来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技术变迁本身并不能解释历史的一般结构和方向。我批评了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过于唯物主义、未能完全解释历史进步的非物质方面。这一问题的主要责任源于马克思,其理论太过关注物质生产的狭隘领域。除了第一个机制,即能够解释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使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理想而是现实历史过程的终点这一论点的机制外,历史唯物主义需要第二个机制。问题是我们能否发展出一种与历史证据相一致的对该机制的解释。我相信,没有这样一种解释,马克思对社会批判传统的替代方案的多数挑战都会归于失败。
摘自《
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
》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