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何帆:做迷惘社会的“燃灯者”《批评官员的尺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何帆:做迷惘社会的“燃灯者”《批评官员的尺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帆
2011-09-26 09:52:39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美)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 著,何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32.00元。

  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刑事没收研究》、《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等,主编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

  “在这个Twitter、Facebook与Myspace盛行的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如何思考、办案?他们使用维基百科吗?他们有自己的律政偶像吗?他们为何在审判中扮演历史学家角色?告诉您一个最新、最In的联邦最高法院。”何帆在去年出版的《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一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这些问题对普通读者很有吸引力,但更有意思的是,中国法官在这个瞬息万变、民情暗涌的年代,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仅仅从何帆个人身上去寻找答案,是不完全的。但作为一名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的身份自然吸引了很多视线。几年前,何帆开始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写法政类专栏,谈得比较多的是美国当代司法动态。后来他翻译、撰写了一批关于美国司法的书,目前正主持编著“燃灯者”系列书系,书系中的“美国大法官传记译丛”已陆续出版。

  今年8月,何帆翻译出版了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的《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一书。尽管美国的法律体系与中国存在不少差异,但书中涉及的司法判决内幕、法官思考问题的角度、法庭上的争锋,以及对自由言论等问题的讨论,结合当下的中国现实环境,仍然引人联想与思考。这本书也登上了豆瓣非虚构类最受关注图书榜。

  为中国的年轻人提供智识和法律文化的营养品,是何帆主持“燃灯者”书系的初衷之一。从12年前的一名警察到今天的高院法官,从一线直面现实的经验到司法改革层面的研究,在这个时代,一名法官是如何思考的?带着这些问题,南都记者专访了何帆,这位把推广多元法律文化作为自身责任的高院法官。

  我和其他同行没什么不同

  南方都市报:你和大家一般印象中的法官很不同。通过你的文字,能看到一个理性而有趣的法官形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何帆:可能是大家生活中接触法官的机会比较少,而打官司遇到的法官,也多半比较严肃,所以会把我视为特例。其实,法官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会操心柴米油盐、子女入托,也会看美剧、玩微博、看超女,我身边有不少同事,也都是博学而有趣的人。法院是个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很多法官也会写书,但多是理论著作或实务指南,影响力也局限在法律圈内。而我偏重翻译,一些作品也进入过公共阅读领域,所以大家会认为我有点儿“不务正业”。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自己与其他同行有什么不同,机关里藏龙卧虎,比我有能耐的人多了去了。

  南都:你主编的“燃灯者”书系有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亮灯火”。对于这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理解,与之对应的是各种面对当今社会的情绪,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何帆:近几年,不少年轻人,其中包括我的一些朋友,呈现出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比较浮躁,急功近利,不愿沉下心来做事;一种是悲观失望,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消灭不了社会上那些丑恶现象,不如得过且过混日子。我没有权利对任何人的选择指手画脚,但总觉得,任何人都有职业或生活上的迷惘期,而某个人物或某部作品,或许能提供一些知识启蒙或思考角度。“燃灯者”是一套与法政人物、司法文化有关的书系,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用一些优秀作品,给正处于迷惘期、浮躁期或者焦虑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智识、文化上的“营养品”。

  南都:普通读者能从中了解什么呢?毕竟美国法律体系是一个不同于中国的法律体系。

  何帆:“燃灯者”会侧重传播多元的法律文化,所选的书目也会以适宜普通读者阅读的作品为主,如法官、律师的传记、演说、审案心得、办案实录,或者某些经典大案的决策内幕。而且,选题范围也不会局限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同类题材的优秀著作,都可能入选。但是,我们暂时不会选理论著作,基础的研究固然重要。“燃灯者”丛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法律题材更多进入公共阅读领域,能像林达老师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那样,影响更多非专业的读者。中国的法律体系的确有特殊性,但是,只要是有政府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相似的问题和冲突。比如,言论自由的尺度如何把握?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边界应怎样界定?死刑与民意的关系该如何处理?这些是任何国家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别国的解决方法、争议过程和经验教训,对我们都有借鉴作用。

  南都:读你翻译的美国联邦高院的书,往往有种惊叹,法官可以那样去写判词,可以那样去辩驳问题,对宪法本义的探讨可以如此细致、严谨……不过这里有个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少能找到直接描述中国,或者与中国类似的大陆法系的通俗类读物。

  何帆:是,的确有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在中国,法官受司法伦理约束,一般不会接受采访,或主动撰文爆料,记者一般也很难知道重大案件的决策内幕。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比如最高法院当年办理“潘汉年案”的彭树华法官,退休后就撰写了《潘汉年案审判前后》一书,谈及此案不少内情,很有历史参考价值。至于日德等大陆法系国家,也有些不错的通俗作品,而且已有中译本,如《最高裁物语:日本司法50年》、《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

  南都:你在微博和豆瓣上都很活跃,在《大法官说了算》介绍里有一段话,“在这个T w itter、F acebook与M yspace盛行的年代,九位大法官如何思考、办案?”同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

  何帆:这个问题太大了。作为法官,无论是审理案件,还是起草司法解释,当然会有各种形式的思考,如适用法律时,要考虑立法目的、预期后果;起草规范性文件时,要注重实证,考虑效果,不能闭门造车。在新媒体逐次兴起的时代,包括法官在内,任何公务部门获取信息的途径,都应当是多元的,回应的方式、语气也应更有时代气息。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注重最基本的司法伦理。比如,无论你是法官,还是法院,只要是实名开通微博,就不应随意评价下级法院的案件,或者对未经核实的案件报道评头论足。

  南都:从你的译著和著作来看,美国联邦最高院是你近年关注的重点,为什么如此感兴趣呢?

  何帆:受语言能力的限制,我无法阅读德国、日本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我比较注重英语语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从个人偏好上来说,我不仅关注联邦最高法院,对他们地区法院、上诉法院的运作也很有兴趣。另外,考虑到文化、体系的相似性,我近些年也格外留意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改革情况。

  南都:你最近翻译的《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讲的是“《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这起案件交织了复杂的美国法治进程背景,法律体系根植于体制、文化的土壤。翻译时,你会联想当下中国的现实吗?

  何帆:当然会有联想。前面已经说过,不同国家总会存在相似的问题。比如,这起1964年的案件,涉及到不少有意思的法律争议:“公共人物”的身份到底该如何界定?批评官员是不是讨论公共事务的方式?不实报道是否属于诽谤?批评某个政府部门能不能视为对某个主管官员的批评?你觉得这些问题与中国现实脱节吗?美国法官用上百年时间才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我们依旧被某些问题困扰着,或许能从他们的思考中,获得一些启示。

  迷恋“吃力不讨好”的翻译

  南都:你提到自己在翻译时会有种兴奋感,对这项工作也特别迷恋。

  何帆:我对翻译的理解是多元的。首先,翻译是一个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翻译本身就是精读,通过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查询相关文献,撰写译者注释,可以深入一个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译者在智识上的收益是最大的。当然,选书也很重要,精读一本优秀的作品,才能事半功倍。另外,翻译也是一个传播司法文化的过程。最近几年,许多人都不愿去读译著,一是因为大家外语功底普遍提高了,可以直接读原文;二是因为目前许多粗制滥造的译著充斥图书市场,“败坏”了大家的阅读口味。其实,如果能选中一本优秀作品,用准确、平实、通顺的语言译介给大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毕竟,在国内法学界,能够兼顾知识性和通俗性的作品实在屈指可数,译介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时间去啃原著。

  南都:同样是法政类题材,写和译对你有什么不同?

  何帆:翻译必须要忠实于原文。译者的发挥空间,是如何斟酌字句、确定文意,但基本内容、逻辑和结构是万万不能擅自增删的。有时你未必赞同原作者某个观点,或者谋篇布局的结构,但翻译时还是要如实反映。如果是自己的作品,当然就不一样了,只要注重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你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之所以说短期内会只译不写,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因为觉得现在对许多重要问题还没想清楚,或者说没想通透,还是想通过翻译,学习高手们行文、架构的本领。如果以后条件成熟,而且足够自信,我可能会结合中美两国的典型案件,写一本关于“沉默权”的小册子。

  南都:但翻译很可能“吃力不讨好”?

  何帆:简单说两点吧,一是“吃力”,翻译对知识结构、文字水平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可能闹笑话。翻译界的普遍说法是,翻译就是“为他人作嫁衣”,你译得再好,别人会说是因为原作者写得好;你译得再精彩,类似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的低级错误只要有一处,就足以否定你的全部努力。所以有些人会想,既然如此,还不如东拼西凑,把别人的原著,组装成自己的作品呢。但是,这样的话,搞不好就构成“抄袭”。

  二是“不讨好”。在多数高校里,译著是不能评职称的。我自己在机关,也不会因为译著多而获得提升。另外,目前国内译酬普遍偏低,多是千字六七十元的标准,而且没有版税,不像报社专栏稿费那么高。所以,如果不是兴趣使然,翻译实在不存在什么名利上的诱惑。

  当兴趣和事业合二为一

  南都:12年前做警察的经历被你写进了一本小说里。那时候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何帆: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的难题,不在于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而是他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做警察不是我当年的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我当年是因为考研失利,阴差阳错成为警察的。但是,这个职业让我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复杂的社会现实,真正进入司法实践领域,了解书本上的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运作的。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想我还是会选择先成为一名警察,而非其他行业。

  南都:当年在警队理想是什么?

  何帆:做一个内心丰富而又强大的人吧,不能因为穿上制服,就对是非对错失去自己的判断,更不能随波逐流。

  南都:从警队出来,是怎么成为一名法官的?

  何帆:2003年考上人民大学的博士,决定辞职好好读书。2006年博士毕业,最高法院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考审判人员,按正常程序考上了,很简单。

  南都:那时候喜欢写文章吗?你爱读的书是什么?

  何帆:读大学时除了情书和作业,几乎不怎么写文章。我读书一直挺杂的,历史或传记类多一些。现在还记得大一通宵读完梁晓声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后受到的震撼。后来陆续读过不少类似题材的书,现在回想起来,本科时代,黄仁宇、房龙、胡适、苏力、刘军宁、钱理群的著作对自己影响都挺大。

  南都:你的本职工作和业余创作怎么安排?

  何帆:现在工作比较忙,经常要外出开会、调研,案头事务也很多。但只要合理规划安排,时间还是能挪出来。我给自己制定的任务是,每个月写一篇点评外国判决或司法制度的文章,每天大概翻译2000-3000字,当然,多数是利用晚间或周末。有时出差途中,也会搞搞翻译,有意思的是,我在飞机或火车上翻译效率特别高,《九人》的很多章节,都是出差时翻译出来的。不过,我并不想让这些事务影响生活质量,还是会腾出大量时间陪伴家人、外出交际或组织饭局。

  南都:2004年写《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时,你说“如果你习惯了一种生活,就上了它的当”,2010年写《大法官说了算》,你又引了“匆匆与生活讲和,岂非负了少年”,一股不妥协的劲,这些年都没变?

  何帆:是啊,这些年渐渐想清楚了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争取成为一名专家型法官,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有建树。又比如,做一个司法文化传播者,组织并亲自参与翻译一批优秀的国外著作,影响更多的人。当你的兴趣与事业合二为一的时候,一些诱惑或难题就不是障碍了。(摘自:南方都市报 采写:南都记者 陈举)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22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金岳霖:我是个“哲学动物”——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岳霖回忆录》读感  (2011.09.21 8:52:52)
  • 跋山涉水,体验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连士升文集》 (2011.09.21 8:33:05)
  • 科学家也常常是艺术家 北京大学出版社《物理学之美》 (2011.09.15 14:02:20)
  • 北京大学出版社《对话》 (2011.09.15 11:44:13)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听哈佛教授讲经典》  (2011.09.13 15:45:12)
  • 北京大学出版社《波希米亚香港》 (2011.09.08 15:09:38)
  • 金岳霖简洁而又传奇的一生成绝响 《金岳霖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9.08 9:24:20)
  • 译者何帆:以世界的眼光,解决中国的问题 《批评官员的尺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9.06 9:34:08)
  • 《找寻蔚县古堡》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 (2011.09.05 18:02:07)
  • “无冕之王”的第四权——读北京大学出版社《批评官员的尺度》 (2011.09.02 11:25:43)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