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果壳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果壳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1-06 10:20:37  来源: 浙江大学出版社 
 

  闹市中打手机是该堵耳朵还是捂嘴巴?相亲为何应该穿红衣?为什么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颇具人气的心理学网站果壳网出书《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果壳Guokr.com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教你认识真正的自己。

  暧昧增加吸引力?

  经验说:爱他就快告诉他。实验说:不确定,更吸引。爱我?不爱我?爱我?不爱我?……他的若即若离,他的忽冷忽热,让你的小心脏每天都像关着一只薛定谔的小猫,无法专心工作。可是,一旦知道了他也是爱自己的,乖乖,那茶饭不思的强度反而突然下降了。所以说,爱情中的不确定态度的确可以增加吸引力,所有伟大的爱情,都从暧昧开始。

  在这个全民表白的寂寞季节里,你是不是也想把早就写好的情书塞给心爱的那个他,或者策划一个惊天动地的行动一表爱意?别着急,先看看有没有什么科学爱情攻略才是当务之急。

  也许有些人会超然地撂下一句:爱情的世界没有理性。现在我告诉你,如果运用科学的力量,找到非理性中的可预测规律,能提高哪怕1%的可能性以获得一份甜蜜的爱情,你愿不愿意抛开那个消极的成见,继续做一位相信科学的好青年呢?

  试想现在寂寞的你打开了人人网或脸谱网(Facebook),忽然看到一大群陌生的异性面孔访问了你的主页,你肯定会纳闷。这时一个神秘的声音告诉了你每个异性对你的态度,出于好奇,你回访了这些异性面孔的主页,并仔细观看了他们的个人信息,然后,你觉得哪个人最吸引你呢?是那个相貌出众的,还是多才多艺的?

  弗吉尼亚大学的埃林·惠特彻奇、蒂莫西·威尔逊以及哈佛大学的丹尼尔·吉尔伯特正好做了一个关于吸引力的研究,并在《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他们的参与者,恰好就是爱挂脸谱网的女大学生们。

  他们让这些女大学生观看一些访问过她们脸谱网主页的男生们的个人资料,并随机地告诉女生每个男生对她们态度:

  1.非常喜欢;2.对她们感觉一般;3.说不准。然后让女生们去评价每个男生的吸引力。什么样的男生最吸引这些女生呢?英俊的外表?不是。杰出的才能?也不是。有个李刚那样的“好爸爸”?更不是了。

  是他们对女生的态度。研究得到的结果符合社会心理学的“互惠原则”,也就是女生们更容易被喜欢她们的男生吸引。但相对于那些“非常喜欢”自己的男生,对女生态度不大确定的男生更容易被参与的女大学生认为是最具有魅力的“爱情杀手”。看到这个,广大有经验的帅哥美女一定想起了这种感觉———以前总觉得他很有魅力,但当他向自己表白后,却感觉强烈的渴慕减少了很多……而没有恋爱经验的人也一定体会过相同的感受:喜欢柜台里的玩具,每天都缠着父母买,生怕某天被别人抢走,可有一天爸妈把玩具放到了床头,却感觉它不再吸引人了……

  人们似乎总是更迷恋那些让人捉摸不定的事物,尤其在爱情这个领域。现在,埃林等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不确定性的确能够增加浪漫的吸引力。那么,那些正准备打破这种“不确定性”的表白勇士们,你们真的已经准备好了吗?如果你觉得时机成熟了或者你无所谓被拒绝,那就继续行动吧。但如果你想增加获胜的筹码一击必胜,就请强忍住内心的冲动,让她再多享受享受这种若即若离、忽冷忽热、犹如薛定谔小猫乱撞的不确定感吧。

  欲有灼见,必先自恋

  经验说:自恋的人目中无人,在团队里最不受欢迎。

  实验说:有自恋者的团队更有创造力,他们的表现欲可以促使团队产生更好的想法。

  自恋的人目中无人,在团队里最不受人欢迎?有自恋者的团队更有创造力,他们的表现欲可以促使团队产生更好的想法。团队中缺少激情和创造力,说明你们还不够自恋。回忆一下,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会议中,你是否总能想起几个特爱表现、出风头的“出头鸟”形象?他们把课堂当成个人的表演秀,把会议作为演讲台,抓住每个可以自我表现的机会高谈阔论,你恨不能让这些家伙消失。

  这些家伙消失,就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刻了吗?可一到会议进行时,你和大家都傻眼了,每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开口,那种曾经积极活跃的讨论氛围似乎也一起消失了。

  前一阵《自然》上发表了一个关于自恋的研究,发现自恋者非常善于让他人相信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尽管这些想法可能非常一般。此外,与没有自恋者的团队相比,拥有几名自恋者的团队会提出更棒的方案。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克·孔卡洛和莎伦·金,以及斯坦福大学的佛朗西斯·弗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76名大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A同学看一部电影,然后把电影内容尽量添油加醋地讲给B听,由B同学按照A的讲解打分。这些电影本身都很无聊。但是当它们被那些最自恋的学生(他们的自恋程度是经由一份所谓的《自恋人格调查表》中的16项问卷评估而定的)添油加醋以后,这些想法给另一个同学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比最不自恋的表述者留下的印象深刻了约50%。然而通过让评估者只看这些电影表述的文字形式,他们发现,自恋者的想法在创造力水平上被认为与非自恋者的提议相差无几。研究人员认为,能让人产生不同印象的差异不在内容上,而在于表述本身:自恋者往往更有激情、幽默诙谐并令人陶醉。根据以往的研究,所有这些特征都与人的创造力有关。

  对,不是他们的才干,而是自恋者的那种激情,那种妙趣横生的自我表现欲,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更加动人和理直气壮,也让人更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成功。自恋,可以算古今中外成名人士的居家旅行必备特质,不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还是苹果教主乔布斯,甚至是“往前推300年,往后推300年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过我”的凤姐,都因为拥有自恋而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成功”。

  不够自恋怎么办?没关系,唐僧的四个徒弟也不可能都是孙悟空,那样效率反而低。

  为了搞清自恋者是否有益于商业活动,杰克、佛朗西斯和莎伦将另外292名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并要求他们制定建议,以改善现实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工作状况。那些包含了3名或4名自恋者的团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可惜未能达成共识,最终也没生成和讨论出多少主意来,没有自恋者的团队也是如此,而自恋者占组员一半的团队最终产生了最多的想法。杰克表示,这恐怕是缘于自恋者有助于在讨论中获得想法。然而如果有太多的自恋者,那么这间屋子中便会有太多的自负,阻碍了结果的达成。

  中了头彩和意外残疾———一样快乐

  经验说:我要是中了头彩,这辈子就快乐啦!

  实验说:快乐来自内心,你的“心理免疫系统”可以自己合成快乐。中了彩票和意外致残的人,谁更快乐?答案是:他们最终一样快乐。二选一,你愿意中头彩还是终生残疾?好吧,我不该这么问,因为一般没有人会选择后者。那么,中头彩和终生残疾哪个更开心呢?如果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上一个一样简单,那你就错了。一年之后,因为事故导致终身残疾的人不再悲伤,中头彩的人也不再高兴,事实上他们的高兴程度变成一样的了。无法想象?请继续往下看。

  “我现在过得非常好。身体上,精神上,各个方面。”前美国众议院主席吉姆·莱茨因为政治丑闻而被迫辞职,从此失去了自己以前的一切权力、地位、金钱。但在多年以后,面对《纽约时报》的采访,吉姆却如是说。

  “这是一个荣耀的经历。”莫里斯·比克曼含冤入狱37年后,不是抱怨上天的不公,不是自我安慰,反而将这个经历看作神圣的荣耀。

  这种例子随处可见。也许没有他俩那么悲剧,但是你身边一定不缺这样的故事。别人看来不幸的生活,他们自己却过得有滋有味。我们真的可以自己合成快乐吗?为此,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做了一个实验。

  他首先让参与者看了6张莫奈的画,并按照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给这些画排出1到6号。为了表示感谢,参与者可以带走其中一张留作纪念。巧的是只剩下3号和4号两种图了。当然,如果你是参与者也一定会赶上3号和4号,因为这是设计好的,无论你怎么排,都只会剩下3号和4号。考虑到喜欢3号还是比4号要多一点点,参与者欣然选择了3号带走。过了几天,再让参与者看同样的6张画并排序,观察他们的喜欢程度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一模一样的画,在参与者心目中的位置果然改变了,以前的第三位升到了第二位,第四位却降到了第五位。他们对自己得到了的画更喜欢了,对自己没得到的则更不喜欢了。

  可是,这并不足以说明参与者自己合成了快乐,他们也可能是因为拥有,所以快乐。于是,丹·吉尔伯特找到了顺行性失忆症患者又重复了一遍实验。这些患者有个特点,他们虽然保留着童年的记忆,但对新发生的事情转眼就忘了。他们也被要求给画排序,然后从排名三四位的画中挑一张留着。

  实验者出去溜达了半个小时后,又回来了。

  “大夫,我认识您吗?”看来患者已经忘了半个小时以前的自我介绍了。不过,他还记得刚才的实验吗?

  “你还记得刚才你挑了这6张画中的哪张吗?”

  “不记得了。是这张吗?”患者犹豫不定,完全随机凭感觉猜了一张。看来他是不记得了。实验可以继续了。

  “那么你能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给这6张画排个序吗?”尽管患者不记得之前的结果,也不记得自己拿了哪张,但是他们还是得到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结果:第三位升到第二,第四位降至第五了。看来对于三号的喜爱不是因为在第二次排序时知道自己拥有了它,而是在刚得到它时就产生了愉悦的情绪。失忆症患者虽然忘事,但是他们不“忘情”。之所以他们第二次对三号的评价变高了,就是因为他们再次看到三号时产生了更积极的情绪。不为什么,就是乐意。

  我们的情绪系统就像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自己调节。外界不给我们高兴,我们自己创造条件也要高兴,我们自给自足。虽然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许多。考试的成败、比赛的输赢、职位的升降、家庭的聚散,对于我们情绪的影响都是短暂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己才是快乐的源泉。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搭“向阳号”穿越到过去--浙江大学出版社《六零后记忆》 (2011.11.25 16:19: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改变财运的21堂必修课》 (2011.11.23 11:21:24)
  • 真之寻求者 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11.18 11:21:39)
  • 把爱情放进实验室《爱与性的实验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11.14 15:52:12)
  • 突出中国的养老特色《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11.14 10:42:35)
  • 读萧沆——如何将末日变为享受?(《解体概要》)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10.31 14:39:38)
  • 浙江大学出版社《房地产投资信托整合中国楼市与股市: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如何通过REITs获益》 (2011.09.13 15:56:25)
  • 浙江大学出版社《宝贝别怕:从孕前到3岁的育儿经(科学松鼠会/果壳阅读)》 (2011.08.11 16:21:00)
  • 浙江大学出版社以书会友,吸引国际友人关注 (2011.08.01 11:22:58)
  • 神秘的“大他者”——浙江大学出版社《斜目而视》 (2011.08.01 10:35:39)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