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北京举行“国家未来与学者责任”暨胡鞍钢教授系列著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和著名学者高度评价了胡鞍钢教授二十多年来以孜孜不倦的学术研究奉献国家与社会的精神和成就,探讨了中国学者如何更有效地为国家提供学术正能量,并围绕十八大之后中国的走向与学者应有的担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出版社总编辑贺耀敏教授主持。
 (“国家未来与学者责任”暨胡鞍钢教授系列著作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提出中国的研究机构要做成真正有影响力的智库,眼光要新,要敏锐,要看得远,要能够把得住脉,如果根本找不到前沿在哪儿,眼睛都是散光的,哪儿有项目就朝哪儿跑,很难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就如何为党的十八大做出知识贡献,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表示,作为中国学者,应当成为国家未来的“瞭望者”、国家战略的“谋划者”、国家智库的“担当者”、国家治理的“监督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看得更准。中国学者应秉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还要想国家之所未想”的理念,在关键的时候、为关键的人物提供关键性的信息和知识。胡鞍钢还讲到:“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思想之争、学术之争、道路之争、路线之争,各方都想影响十八大报告,这激发了我们的历史责任感,近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为党的十八大提供背景性研究。《人间正道》、《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等著作就是这类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书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已经吸收并反映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
国防大学副校长毕京京少将与会并在发言中讲到,我们国家的总体战略布局,应当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现在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太多了,中国学者不仅应当成为国家未来眺望者,而且要成为中国国防未来的眺望者。
 (国防大学副校长毕京京少将)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姜鲁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系主任杨凤城教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杨万东教授和《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庄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环球时报》、《人民论坛》、《经济参考报》等媒体代表参会。
据悉,胡鞍钢教授与王绍光教授主持的几部研究中国制度的著作也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包括《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中国集思广益型决策》、《中国式共识型决策》、《目标治理》等,旨在破除制度迷思、促进制度自觉、识别制度优势、树立制度自信,这些都是填补空白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0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