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到底有几种文化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到底有几种文化
陈克艰
2003-05-16 09:50:39  来源: 
 
“两种文化”是英国人C·P·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做的一次著名演说,为了回应论敌和扩展论题,斯诺先生后来又做过多次演说。这些演说的合集,三联书店十年前出过纪树立先生的中译。这次上海科技出版社又邀人重译印行,所据的底本,是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新一版。

斯诺(1905年——1980年)早年搞科学研究,曾在物理学大师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待过。不几年,一个令其当众出丑的差错永远地结束了他的科学生涯,同时却为他开启了日后成为公众人物的道路。发表“两种文化”时,斯诺早已是名声大噪的小说家了。

“两种文化”说的是“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斯诺在演说中不仅对文化分裂的时代状况作了“卓越的描绘”,而且自始至终站在“科学文化”的立场上对“文学文化”施以猛烈的批判和攻击。在他看来,文学文化里“全是搔首弄姿,怨天尤人,离群索居,逃避世事那一套”;与“自恋”的文学文化不同,科学文化的基调则是“稳定的,健康的,异性恋的”,科学文化里丝毫没有“偷偷摸摸和躲躲闪闪”。斯诺确信科学家群体比“文学知识分子”群体有更多的“道德健康”,“科学文化能赋予我们的最大财富是一种道德的文化”。

斯诺频繁使用的“道德”字样,不只是给知识分子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贴标签,更是就知识精英对社会和政治所承担的责任而立论。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主要是文学性的”,而“传统精英对这个世界的不当管理”正在把人类推向灾难的边缘;斯诺提出地球面临着“三大危险”:热核战争、富国与穷国的鸿沟、人口过剩;根据他的题旨推论,这三大危险似乎都应归咎于“传统精英的不当管理”。(他后来补充说:热核战争“一直是三大危险中最小的一种,现在已进一步消失了”。)斯诺强烈渴望“科学精英的统治”,他认为“科学是一种正确的精英政治,它有全能的力量足以克服社会不利因素而达到天下大治”。

斯诺先生确实有高超的演说才能,他的雄辩滔滔足以打动听众,落成文字后又足以吸引读者,不终卷不止。有人这样概括斯诺的演讲风格:“他偏好大概念,抓住它,转化它,转到脱离常规的方向上去,他从不同的领域,博取种种事实和典故来演示思想,在易懂而且有力的说辞中,翻来覆去,吐哺再三。”演说是一个大场面,一个当下即是的社会性事件,然而,听众在被打动甚至震撼过以后,回到家里,安静下来,不免会品尝到一丝讽刺的意味:斯诺先生如果不先成为大名鼎鼎的“文学知识分子”,如果始终是一名有更多“道德健康”的科学工作者,他是否有机会扮演这样一个以攻击“文学文化”为主题的社会性事件的主角呢?

《两种文化》的新一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斯蒂芬·科里尼写的那篇长达四万字的导言。甚至可以说,这篇导言的价值,它所能给予读者的教益,超过了斯诺讲演的本文。导言以平和的笔触,客观公允地综述、评论了斯诺演说在欧美知识界引起的反应和争论;关于剑桥大学的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与斯诺之间论战的介绍尤其精彩。导言对斯诺讲演以来变化着的学术世界版图的描绘,显示了作者学问的渊博和见解的深刻。既有学科的日益分化,又有越来越多的综合性探索,表面上看起来绝然相反的两种趋势在同时进行。前者使人们可以说有一千零二种文化,至于后者,就学术本身来说,再怎么“综合”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帝国,但是只要看一看背后,看一看各门学术赖以生存的建制方式之越益趋同,人们又未尝不可以说,只有一种文化!斯诺后来又做过“再看两种文化”的讲演,这次他说,他在“文学知识分子”身上发现的那些特点,很难在经济学家和犯罪学家那里看到,因此他为最初讲演中未能承认“第三种文化”的存在而感到遗憾。那么,到底有几种文化呢?

聚众演讲大概只是西方人的传统,中国似乎迟至二十世纪才开始时行这一套,现在当然已经后来居上了,电视里隔三岔五的大学生演讲比赛证明着这一点。但是,以口才掀动一时观听又能流传久远的,毕竟稀如星凤。古代有雅典城邦的伯里克利,罗马共和国的西塞罗,现代有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以及健在的古巴主席卡斯特罗,这些人都是叱咤风云的大政治家。斯诺先生以一名作家而能跻身其列,成为人类演说史上的明星,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历时仅一个多小时的一篇演说,四十多年后仍然值得人们重温,不能不说是绝无仅有的异数。

《两种文化》[英]斯诺著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1月版
 
来源:文汇报2003.5.16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