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师范大学社《课堂教学技艺》 - 推荐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推荐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社《课堂教学技艺》
田琳琳
2003-09-04 15:00:56  来源: 
 
 在年纪还不是很大时我就师范毕业,登上了心驰神往的三尺讲台,坚信青春的热情和努力定会收获累累硕果。我起早贪黑,辛勤耕耘着我的“一亩三分地”:备课、上课、批作业;期盼着早一会儿上课,晚一会儿下课;与“差生”共同送走一个又一个寂静的黑夜……因为有期待,辛苦的日子也充满了快乐。期末考试很快过去了,盼望着“开门红”的我遭遇了事业的第一个“倒春寒”——成绩令人沮丧。我长时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迷茫与痛苦中:“到底要我怎么做?”七八年后的今天,一册温馨的《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偶然在手,让我豁然开窍:仅有青春的热情是不够的,教学还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成熟的方法。

 读过这本书的教师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照顾到了一线所有的教师;而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它似乎更适合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那些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因它有宽广的包容性和体贴的细节指点。与同类书相比,《技艺》紧紧锁定“课堂教学”这一研究对象,分章别类地具体探讨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技艺,呈现给教师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这种人性化的深层关怀对于教学经验匮乏、阅历并不丰富的青年教师犹如雪中送炭。除首章“课堂教学技艺的概论”外,本书其余十二章囊括了课堂教学技艺从始至终的全过程。从课堂教学准备的技艺开始,依次是课堂教学组织的技艺、教师开讲的技艺、课堂提问的技艺,然后是教学方法选用的技艺、教学语言使用的技艺、教学手段灵活使用的技艺、体态语言的表现技艺、板书的技艺、处理偶发事件的技巧和教学结束的技艺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艺的介绍,无一不体现了编者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考虑和良苦用心。

 其实无需赘言,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是怎样关注到了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诸如同类书中不常提到的“偶发事件的处理机智”以及有时甚至连我们也感觉无所谓的“课堂教学结束方式”等,都一一作了细致入微的介绍。不仅如此,每一章的技艺介绍中,它都能列举许多生动的课堂教学场景并探讨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该使用何种技巧,不仅使人如临其境还能激活人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且极有助于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形成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

 因为内容的全面、细节设计的周到,称《技艺》为“教学技艺大全”其实并不过分。首章提出的“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本书的最高理论统帅,犹如一条金线,始终闪烁于每一章节。而具体到每一章节的每一技艺,本书时而以理论家的眼光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时而以实践者的身份活跃于课堂之上,巧妙地把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与静态的理论研究自然链接,蜻蜓点水般不露痕迹。如第六章“教学方法选用的技艺”,在理论与实例的结合中介绍了普通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以后,紧接着列举了国内六种新的教学方法——“八字”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研究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等,最后着重介绍了目前国外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利弊得失,供教师借鉴遴选。如涓涓细流浚于山石,教师在掌握多样技艺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理论熏陶。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4日第8版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