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课程的根本是学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社)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课程的根本是学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社)
郝力
2003-09-04 14:43:32  来源: 
 
 《课程新论》梳理课程发展的脉络,再探课程的规律与原理,预测课程变革的“六大”走向

 由于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从思想及理论层面系统总结已有的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成果,深入分析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出面向21世纪的新的课程理论,以有效指导和规范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实践,就成为迫切的时代之需。基于此,由我国课程论专家廖哲勋教授和田慧生研究员主编、由全国课程论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撰的力作——《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便应运而生了。

 该书认真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课程研究的新成果,深入探讨了学校课程(主要是中小学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力图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从而揭示课程规律,为新世纪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全书共分三编,十七章,洋洋五十余万字,对课程基础、课程构成和课程运行系统中的各种理论、观点、问题与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梳理、概括与揭示。可以说,本书是我国新时期以来课程研究成果的大成,对我国课程理论的学科建设和指导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里程碑的重要价值。综观全书,着力追求并集中体现了一个“新”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对课程研究传统进行了新挖掘、新发展。本书对自1918年以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标志着课程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至今80余年的时间里,所出现的丰富的课程实践问题和课程论流派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层次的再挖掘,并做出了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的概括和提炼。由于学校课程与学生的发展始终是课程实践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和各课程理论流派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因而围绕学校课程和学生的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课程规律与阐明课程原理,就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本书的每一编、每一章都紧紧抓住这条主线,运用动态的观点在课程发展、课程构成和课程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研究学校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着力揭示课程产生与发展、课程构成和课程系统运行的规律,并提出和阐明了育人为本的课程原理、课程结构优化原理、课程模式多样化原理和协同运行的课程原理。与以往的课程论著作所不同的是,本书在阐明诸多课程原理的过程是与课程问题的历史考察过程相统一的同时,还着力挖掘和揭示的是历史考察背后所隐含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第一章中通过对中小学课程形态的历史分析,全新地揭示了课程形态的复杂性、联系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又如在第四章中通过对课程理论流派的历史考察,逻辑地得出了两个方面的深刻启示:第一,课程研制必须从“知识”、“社会”、“儿童”纬度回答课程“为什么”和“是什么”;第二,课程研制必须坚持多元的、立体的系统观,将培育“社会人”作为课程研制的重心。书中对课程研究传统的深度挖掘,强烈地折射出一种非常厚重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是托起现在并指向未来课程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2.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新研究、新提炼。课程实践(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设置、课程编制、课程实验、课程评价、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等)中的课程问题,是课程论研究的起点。本书各编、各章的展开与论述,都是从相关的课程问题开始的。在对课程问题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例如对于具体的课程问题的研究,首先对该问题分要素、分部分或分层次、分侧面地进行分析;然后将各要素、各部分或各层次、各侧面概括为一个个问题,或一种种类型,或一个个环节,进行综合的研究,提炼出新的课程规律。例如在我国,多种课程类型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小学课程实践中的重要问题。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设置问题,本书在有关章节根据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要求,客观地分析了这两类课程的优缺点及特征,进而对这两类课程设置的合理比例及时数分配等问题,做出了有见地的探讨,最后提出“课程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的论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书中专章探讨了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并强调指出:“学习活动方式是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成分”,这在以往的课程论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书中把课程设计的方法论列为专章论述,提出了“现代课程设计必须追求课程的最大价值”的新观点。另外,本书还首次把课程实验作为专章论述,等等。

 此外,本书也注意充分吸收近期以来我国学者对课程研究的新观点,如课程发展中的“钟摆”规律和课程范式的“周期突变律”等,都在书中有明显的反映。

 3.运用科学预测法,对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发展做出新构想、新思考。本书立足于对我国的现实国情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科学地预测了今后课程变革的“六大”基本走向和课程观方面的“七大”更新与转变,进而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改革的构想与思考。针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书提出的构想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农村中小学要根据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开发地方课程等。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书中对诸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课程管理及课程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做了深入、独特的理性思考。可以说,本书所做的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改革的构想与思考,是科学的、合理的,这不仅正确地把握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而且为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4日第8版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