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4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出版社于北京大学湖轩举办“‘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学术座谈会’暨《城市的自觉》首发式”。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辑王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晁华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振洲,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任羽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王南等出席座谈会,与该书作者、学者姚远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等内容展开讨论。 

《城市的自觉》出版于2015年初,由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序,作者以情理交融的文字,辅之以古城珍贵的最后影像,如实记录了在北京梁思成故居和宣南、东四八条、钟鼓楼等历史街区,南京颜料坊、南捕厅、门东、门西等历史街区的最后时刻,作者为阻挡推土机而屡败屡战的历程。同时,又理性剖析了与存续城市记忆密切相关的文化自觉、物权保护、民生改善、公众参与等议题,探索古城保护与复兴的建设性路径。
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徐少燕编辑主持,社会科学编辑部耿协峰主任等出版社相关人员出席了本次活动。耿协峰主任首先致辞,他对姚远个人为文物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表示赞赏,对于《城市的自觉》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感到骄傲。
谈到本书的写作,姚远首先感谢在场几位老师对他的启蒙。他谈到,几位老先生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只是关怀,而且以实际行动在支持他们年轻一辈的工作。《城市的自觉》出发点有二:一是希望通过本书,推动公众参与,建立以居民为主体,鼓励居民按照保护规划自我保护的新机制;二是古城保护也是法治问题,它的落实不仅要依靠居民的主动参与,同时也需要政府严格依法实施规划,给遗产保护以切实的法治支撑。
谢辰生老先生对于《城市的自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近些年来,始终如一地为文物保护努力的志愿者之中,姚远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以姚远为代表的志愿者,对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是很大的支持”。姚远提出了很多正确的理念,甚至一些文物工作者也没有这么高的认识水平。当前文物保护很艰难,出版这本书有很大的意义,可以传播正确的理念。他同时强调,文物保护工作必须要坚决贯彻“四个全面”重要精神,文物一旦被破坏是无法弥补的,必须依法办事,必须从严执法,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文物具有的社会价值。
叶廷芳先生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轰轰烈烈的文物保卫战中,一批非文物保护专业的专家学者,都出于社会责任感,挺身而出,投入到保护之中。姚远就是其中之一。《城市的自觉》一书视野广泛,涉及文化、美学、建筑、政治等多个领域,这本书不仅有思想,也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可以说是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界的一个里程碑。
王军认为,这本著作见证了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之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经历的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姚远不是在作孤独的抗争,当中华文化与社会和谐被逼入最危险境地之时,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作为一位政治学学者,姚远在亲历保护遭遇战之时,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再造,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大拆大建横行于中国城市的制度基因。姚远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在他这一代读书人当中,知行合一的精神不死!
交流中,也有与会嘉宾对文保工作的现状表示担忧,认为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风貌不复存在,文物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姚远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历史文物的价值,形成更大的保护合力,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活动结束,几位专家学者均表示,文物保护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更多像姚远这样的社会人士和志愿者参与进来、发出声音,宣传正确的文保理念,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文/武岳)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