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
全国妇联副主席、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原《求是》杂志社社长高明光,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原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本书总主编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等出席新书发布会并讲话。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刘华杰教授、张大庆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艾素珍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潜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等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源于2009年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领导的垂询。受此启发,经过调研,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设立专项,三任局长亲自指导研究项目的总体方案,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为总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具体承担出版事宜。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前身,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2001年已有翻译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简编本)的成功经验。该书是李约瑟考虑到自己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计划生前难以完成,委托科林•罗南(Colin A. Ronan)将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已出各卷及分册改编而成的。进入21世纪,有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完工问世,全书分3大类凡29卷,卷帙浩繁,适合学者参考。 此次《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总结前贤得失,博采众长,致力打造一套既有学术价值、又能雅俗共赏的“理想之书”。在编委会和全国数十位作者以及出版社的通力合作下,穷五年之功,完成了这项重大学术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史》(五卷本)全书300多万字,有以下鲜明特点:
权威作者,豪华阵容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两位前任所长刘钝教授(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现任主席)和廖育群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任理事长)担任学术顾问,两位教授以身垂范,率先参加撰写;八十高龄的傅熹年院士也贡献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大作。翻阅“总目录”,可谓星光灿烂,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各领域的权威学者,以及在其研究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中青年新秀,基本囊括其中。
结构独特,精心撰写
本书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分为五卷:I《源远流长》,II《经天纬地》,III《正午时分》,IV《技进于道》,V《旧命维新》。每卷中再大致按照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每卷名称也浓缩了该卷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位。本书参考了百科全书“大条目”式结构,全书不求面面俱到,专题务求博大精深。术业有专攻,名声最显赫的学界专家撰写自己研究最精深的方向,所以最后成文展现出的学术成果,也是最新的。
门径分明,直指堂奥
本书在容量上堪称巨著,但为方便读者使用,在第一卷《源远流长》中设置了“名词简释”和“中西对照大事年表”,其中包括了未设立专题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要点和中外相关背景事件。同时在每卷末附“总目录”,方便读者检索感兴趣和需要查阅的专题。而在每个专题前,又给出了该专题的二级要目,方便读者掌握要点。
本书的顺利出版,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众名家团结的力量,浓缩了当代的研究成果。本书所提供的专业深度和知识门径,绝非在互联网上一般检索所能轻易获得。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成果还在不断涌现。展望未来,《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所采用的开放式结构,无疑是充满活力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常务副总经理吴宝安、副社长宗德宝、副社长李广良等也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刘佩英主持。
此次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通识》(五卷本)引起了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学者、专家等业界人士以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内20余家主流媒体对本丛书给予了重点报道。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新书发布揭幕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刘佩英主持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总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发言
 北京科技大学潜伟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发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艾素珍教授发言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讲话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讲话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原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讲话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原《求是》杂志社社长高明光讲话
 全国妇联副主席、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讲话
链接: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韩建民社长在《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总序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