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中国佛教石经》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的重点出版项目。从策划、撰写到印刷出版,这套书凝聚了海内外该领域顶尖专家的多年心血,从最初的企划至今,已花费长达八年,为了向世界更完整、严谨地再现中国石刻佛经的艺术面貌与文化内涵。

近日,《中国佛教石经》的首两册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推出。德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学家雷德侯教授与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杰西卡·罗森爵士,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南山书屋举办的首发式。

《中国佛教石经:四川省(第一卷)》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雷德侯,孙华 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第二卷) [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Shandong Province Volume 2]》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王永波,雷德候,温狄娅,等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中国佛教石经》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的重点出版项目。整套书分为山东省卷、四川省卷、陕西省卷、北京房山卷四大卷,共16册,中英双语,全套预计将在2020年全部完成。

从策划、撰写到印刷出版,这套书凝聚了海内外该领域顶尖专家的多年心血,从最初的企划至今,已花费长达八年,为了向世界更完整、严谨地再现中国石刻佛经的艺术面貌与文化内涵。
关于石刻佛经的愿景 它们应被了解
如果你对艺术史稍有了解,对他的名字一定不陌生。
《万物》、《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均出自雷德侯教授,他是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执教于欧洲汉学研究重镇德国海德堡大学。
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1942年生于慕尼黑,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汉学家、艺术史学家;德国东方学会会长。
2005年,因他在艺术史上对中国艺术史中刻石书法的研究,获得了和诺贝尔奖齐名的国际学术大奖巴尔赞奖。
雷德侯教授出现在南山书屋时,距离发布会开始还有近半个小时。
年过七旬的他看起来气色很好,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到对石刻佛经的着迷,雷德侯觉得大概可以追溯至1986年。

雷德侯教授在发布会上讲话
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罗炤教授的介绍下,雷德侯第一次看到了北京房山云居寺的刻经。注视着这批世界文化史上规模最庞大的石经板,雷德侯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说。
同年,雷德侯还参观了四川安岳县卧佛院。这里的刻经窟壁面上,刻有多达三十四万一千字的佛经节文,超过了中国境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其他任何一处刻经石窟遗址。
彼时,雷德侯还受到中国佛教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宿白教授的鼓励,他希望雷德侯有朝一日可推动一个旨在记录和研究这批石窟、并将其介绍给全世界的中德合作研究项目。
2004年起,这一国际项目终于在山东启动。

雷德侯教授担任中德政府联合考察摩崖经刻学术合作项目负责人,与考察组成员在山东考察现场

雷德侯教授与助手、博士生在一起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管国志提到,“全国汉碑半山东”,山东境内的佛教摩崖刻经是一组非比寻常的文化遗产,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地方拥有如此众多刊刻在露天岩石上的神圣文字。
然而,除了专家之外,中国文化架构中这一惊人的成就鲜为人知,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也被忽略。在实地考察了多处宏伟的摩崖石刻之后,雷德侯确信,有必要让世界大众了解这批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各地的石刻遗迹
在中国的山林间做研究 八年磨一剑
2005年起,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德国海德堡科学院共同组建成立了中国佛教石经项目研究组,同时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西安文物保护研究院、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共同参与野外考察等科研工作。
几十位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顶尖专家学者,具体承担了此次科研与写作工作。
除了雷德侯教授与罗森爵士,还包括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学家毕斐教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王永波教授等。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参赞Silvia Kettelhut博士(左)罗森爵士(右)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管国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
过去的近十年中,雷德侯教授一行倾注了极大的努力与心血。连雷德侯自己都承认,这一工作非常不易。
石经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严谨的辨认、测量和抄录,它们都需要一个一个描,一个一个对,并且一一查阅,是否有异体字;刻文和拓片均都拍摄存档;每个遗址,也必须亲自勘察,因为重视刻经与所处空间的关系,因而对每一个刻经点都做了全方位测量。


雷德侯和专家们在工作中
雷德侯回忆,在这些年中爬过的山几乎数不清了。有些山很陡峭、危险,工作人员们一同翻山越岭,有时候累了,就地躺在石板上对着天空大喊,虽然累,却也开心。“爬了那么多山,对身体好,对学问也好,所以工作对我来说是快乐的。”雷德侯风趣道。但其间的艰难与枯燥,大概只有他们才明白。

精致编撰 中英双语版本
本书的出版同样也是困难重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教授说,关于石窟寺这类考古报告的刊布,是中国考古学界感到最难处理的。自70年前整理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之后,再无系统的此类文献整理出版。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石刻经文不像别的遗迹遗物一样好记录,尤其是图像记录。加之石头容易风华的特性,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石经看不清楚,便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方法来辨认。
此套书的问世,是开了一个好头。大部分尚处于石壁上的出土文献,至今尚未整理出版,这套信息量巨大的书可说是对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
在编撰上,一方面选取了中国佛教石经资源丰富的几个重点省份,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也从时空、视觉等多角度呈现。

三维模型细部图展示朝向洪顶山16号刻经的石座
洪顶山3和4号拓片B的右半部分
每册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各专家执笔,针对该地区刻经点的空间、时间及刻文作综合性的分析导论;第二部分则将刻文的相片、拓片、版式录文、隶定录文、英文翻译、研究史和调查数据等依次列出,巨细靡遗。
本书的出版,为文物宝库及学术研究全面提供了基础资料;既填补了中国时刻佛经领域的多项空白,又能引发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发布会现场小花絮

雷德侯教授为新书签名

范景中教授在新书上签名
来源:百道网 2016年4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