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在湖州举办了首发式。该书被喻为“体现了中意农桑文化交流的结晶品”。
150多年前,家蚕微粒子病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创了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产业并持续肆虐了数十年之久,为了寻找健康的蚕种,探索对抗蚕病的科学方法,一位叫卡斯特拉尼的探险家领着一支7人组的科考、商业探险队于意大利出发,前往中国。探险队克服重重阻碍后落脚于湖州的一座小寺庙中,他们在当地购买了大量的蚕种,还进行了为期约50天的养蚕实验,以欧洲蚕学专家的眼光对湖州的养蚕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写下了一本书,即这本《中国养蚕法》。通过卡斯特拉尼的记述,丰富展现了19世纪湖州让西方人赞叹的栽桑养蚕技艺。随队摄影师还拍摄了上海、杭州、湖州的老照片,清晰地见证了湖州的蚕人蚕事,为今天对湖州桑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860年的图书长这样
该书的原著为意大利语,最早版本出版于186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组织了专门的团队,由总编辑袁亚春牵头,将这本尘封了150年的图书翻译成中、英文进行出版。在首发式上,袁亚春总编辑引用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一句话: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他说,所谓“看不见的风景”就是记忆,是存在于一个城市各个角落的、一代代人叠加的文化记忆。因此,卡尼特拉尼的经历也构成了湖州风景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出版社也可以比作看不见的博物馆,我们是收集、整理、陈列文化精品的思想博物馆。今天带给大家的这本书《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正是“本馆”最新的一件展品。
《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一书的英文版主要译者克劳迪欧.赞尼亚先生是东亚史和东南亚史专家。曾任格哈尔政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马大学政治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和记录客座研究员,伦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客座研究员,比萨大学工业考古学副教授等。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意大利卡斯特拉尼先生的探险历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深度合作,已出版《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览图录,并将陆续出版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等。其中《丝路之绸》已经输出了两个国家的版权。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这也充分说明,丝绸文化在全世界都具有非凡的魅力。
《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该书主创团队: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袁亚春(左一)、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克劳迪欧·赞尼亚先生(左二)、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右一)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