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建构成熟的当代写作学——“高等写作学教程” - 新书快递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新书快递
建构成熟的当代写作学——“高等写作学教程”
2002-07-19 13:40:06 来源:
嘉玛
自古以来大多数人对待写作的态度就是最关心的是已呈现出来的文章本身,至于文章写作的思维学机理则少有人探究。现在许多人常常感叹,专门培养学生写文章的大学中文系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往往不会写文章。在中国当代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一提到“大学写作教材”,就把它与肤浅、平庸、无用等糟糕印象联系起来。好在这种状况在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高等写作学引论》、《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当代写作训练教程》——出版之后,将会得到根本改观。
这套教材最大的贡献是的对人类写作思维的“基因图谱”、操作奥秘、规律的揭示。颜纯钧认为:写作就是处在“无”和“有”之间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写作学要研究的是从“无”到“有”的规律,只有写作理论的操作化,才能最后解决写作中的从“无”到“有”的技术和艺术问题。众所周知,当代写作学界对于写作行为过程的原理概括最有名的是所谓“双重转化”论,即从“意化”到“外化”的过程。这个理论本来是苏联文艺学家A·科瓦廖夫在其《文学创作心理学》中提出来的。80年代被中国写作学者引进过来。说写作是“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不错的,问题是,我们关心的是:这个“转化”究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但是这个理论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丁点信息,所以,有理而无用。然而本教材认为,写作过程原理不是什么“双重转化”、“三级飞跃”、“三重转化”、“四重转化”……,而是“知行递变”。即在写作行为的过程推进中,“知”(目标、目的)不断地自变为“行”(表达方式、行为方式),而在下一阶段上,“行”又自变为“知”(目标、目的)。写作过程中,“知”与“行”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递变”着、自我运动着,直到写作的全部目的、目标的完成为止。这“知”就是写作秩序,就是生命境界、节奏、主题……等等,这“行”就是写作行为过程、方式。显然,这种自我运动的“知行递变”论,是符合事物的辩证运动的生长规律的。
在写作过程中,“无”和“有”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在第一个层次上,“无”是指没有观念规定性的生活现象,“有”是指从生活现象中生成的价值取向规定性的“立意”、“主题”。在第二个层次上,“无”指没有形式规定性“立意”、“主题”,而“有”则是指具有书面语言形式规定性的材料结构体系。说穿了,写作就是一个立意和立意的语言秩序化(形式化)的过程。写作学的关键就是要解决这个过程的操作原理和技术、艺术的问题,尤其是后者。令人欣喜的是,这部教材顺利地漂亮地解决了这个写作学最为艰难的问题。
在第二个层次上的从“无”到“有”,在教材中就是“主题结构化”或“结构主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解决,是这套教材的又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也是《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的重点内容。教材认为,当文章创新性立意产生之后,写作的全部任务就是将主题化为结构,或使结构主题化。这个过程,教材把它叫做“赋形”,即将没有形式规定性的文章的主题、立意赋予形式(材料、结构、语流)化的规定。因此,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写作立意的“赋形”的过程。但是,写作赋形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有一系列中介的思维过程。“赋形”的思维模型就是“重复”与“对比”:使自己的写作主题、立意更加强化,从而更加感人、服人、明人。运用重复与对比的写作思维的模型的目的就是一个产生“辞达”与“足文”艺术感觉的过程,也是一个将主题、立意赋形的过程。
但是,在写作之时,赋形思维或足文思维只是一种目标、理想、功能,那么,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从什么方向、路径、途径进行这种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呢?该教材认为,这种路径就是因果思维、相似思维、构成思维若干种“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模型。即从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相似关系角度、路径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这样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相似关系由于必须服从于对主题、立意构成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内在性质关系,这样便解决了“材料围绕主题、立意”的问题,也解决了主题结构化和结构主题化的问题,从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主义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划清了界限。因此,形成构成了一个秩序化的主题化的写作艺术世界、写作世界的基本材料。在这里,分析与综合和重复与对比实际上是一回事。重复与对比、分析与综合的写作思维操作技术(模型)解决的是,材料与结构的主题性、有机性、统一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写作言说的书面化、语流化,即文本化的问题,要将上述重复与对比、分析与综合生成的文章材料和结构变成文章的书面语言文本,必须运用“渐进”与“平列”的思维操作将这些文章材料和结构进行线性整归,生成一个一个句子,以及有句子构成的语段、段落、部分,从而形成书面语言的文章文本。最终完成从“无”(主题、立意)到“有”(书面语言文本)的书写任务。
正是在这种深邃严谨的学理基础之上,作者在教材(第二册下编和第三册)中对写作过程论进行了划时代的精彩解构:一改过去西方学者延续了几千年年的材料(聚材、选材)——主题(立意)——结构(谋篇布局)——表达(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语言(遣词造语)的虚拟的写作过程框架,而建立了一个只有立意(感思)——行文,或者“感思——行文”的写作过程的思维模型。与传统的写作过程论相比,这是一种没有选材、没有结构的以行文为中心的写作过程论,即非构思的写作过程论,亦即“即兴写作”的写作过程论。马正平胆敢丢弃“选材”、“结构”、“语言”这些传统写作学的范畴和环节,是因为在行文展开中重复与对比/路径思维在起着重要作用,在这里,文章的立意的生成,行文的展开,不是对材料的猜想、对结构的谋划,提纲的预拟,而是运用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技术进行思维的展开、分蘖,这种展开、分蘖,就像一棵树的生长那样美妙、自然、流畅。这样的写作过程,这样的行文操作,能保证学生的有话可说,而且能保证充分地完美地高质量的言说、书写!这里,教材真正便实现了80年代颜纯钧提出的对“推倒”“物——意——文”过程模式的愿望。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大胆而深刻的理论原创!
由此教材中把作为艺术的写作的科学奥秘——思维原理——便十分准确到位地揭示出来了。这就是真正具有高度操作性的写作思维的原理,而且是超越了文学创作与文章写作的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操作的规律。这无疑是中国当代写作最为重大的事件和最为重大的原创性学术贡献之一。
但是,作者还不满足,还在继续探讨真正的写作思维更加实际的当下情形的机制。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写作,只有具体的写作,即具有特定读者对象、特定的时空背景、具体的写作目的功能、意图的写作活动和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写作并不是写者个人的“独语”,而是一种双向的反馈与对话,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因此,写作思维的每一步,必须考虑将自己思维出来的文章材料、内容让读者、时空背景进行“审核”,如果不能被读者、时空背景所接受,就要进行调整、撤换。这时,就要对写作思维的成果进行反思。这时,所需要的就不是一般的写作思维而是一种写作智慧,一种写作策略。而写作智慧或写作策略的思维操作模型就是“协调”与“对抗”。也就是说,在写者进行重复与对比、分析与综合、渐进与平列的写作思维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运用“协调”与“对抗”的写作策略思维操作模型,对文章的构思与行文进行把关、调控。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为读者、时代所接受,才能达到最大的写作功能,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一来,“写作文化”和“写作禁忌”的先锋写作学思想就派上了用场。
作者认为,写作的终极本质,不是模仿生活、反映生活,不是抒情言志,不是书面语言的表达,也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写者对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而已,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这里,秩序并非就是对现成既定秩序的维护,而是一种批判、否定、一种创造,是对一种新的人类生存秩序的憧憬与筑构。这也是对语言之家、存在之家的“筑构”。这便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写作行为的人文性创造性的人性本质。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结构恢宏气魄浩大的真正面向21世纪的大学写作学系列教材。这套写作学教材的内容,已经基本满足了我们对当代写作学理论和写作学教材的期待与理想,她所显示出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的哲理性和操作性,已经基本符合写作学的学科特征和学术规范。
在我看来,这套教材是20世纪中国现代写作学的一个高度总结,也是21世纪写作学的一个良好开端,成了中国当代写作学学科成熟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本书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改革研究”的课题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7.1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