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
2002-07-22 08:39:07  来源: 
 
 

李梅玲/图 J091

记得幼时随父母看电影,银幕上每出现一个陌生人,我便急不可待地问:“好人还是坏人?”好像生活中除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和十恶不赦的坏蛋之外,再没有第三种人似的。在我童年的眼睛里,好坏善恶的两极对立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好与坏、是与非恰似雪与炭、冰与火。不好不坏,既好又坏的人是不存在的。长大后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幼时脑海中的那种非好即坏、非是即非、非善即恶的想法实在是一种不谙世事的童年的幼稚。

人是如此,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又焉能有二致?正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圣人一样,十全十美的社会也只能存在于天堂。在那疯狂的年代里,中国人笃信上不了天堂则入地狱,而自己凭着虔诚加拼命就可以架起通向天堂的梯子。结果不但没有迈进梦寐以求的天堂,反而差点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噩梦醒来是早晨。苏醒后的中国人终于悟出:以非圣人之身去求地上之天堂无异于水中捞月,纯系乌托邦。

认识到好社会不等于乌托邦是人类迈向好社会的第一步。摈弃了虚幻的空想才能为冷静的思考打开大门。正如生活中人们并不因为一个人身上有缺点就否定他是好人,做不了圣人就不再从善一样,人类也不会因为乌托邦之不可得就否认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建不成乌托邦就放弃不断改善社会的理想。曾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加尔布雷思的新著《好社会》就是一本探讨有别于乌托邦的好社会的书。

什么是好社会?简而言之,一个人人享有改善自己命运的机会的社会就是好社会。换句话说,好社会即是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一个创造条件、使社会所有成员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同样的比赛规则参加竞赛的社会。好社会里没有贫富悬殊、没有失业、没有对穷人或移民的歧视;各项政策和法令均体现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教育和环境保护受到最为优先的重视;根据宪法产生的文职政府对军队握有牢牢的控制权;在国际上则奉行和平友好政策,同情世界上的穷国并向它们伸出援助之手,支持成立一个有职有权的世界政府以维持世界和平。以上即加尔布雷思为我们勾勒出的好社会的粗略轮廓。

加尔布雷思的好社会大厦有两大支柱:好政治与好经济。好政治指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好经济指足以保障充分就业的经济繁荣。两大支柱缺一不可,一柱斜则大厦倾。

加尔布雷思视民主政治为好社会的首要条件和保障。他认为,目前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造成贫富阶层经济比重的失衡,进而导致政治天平的严重倾斜。主要政党不再代表广泛的民意,而沦为少数富人的传声筒,美国现行的民主制度已经变形。书中举了1994年美国国会议员选举的例子。在全国获胜,赢得国会多数席位的共和党人实际得到的票数还不到美国合格选民总数和的1/4。半数以上的选民没有参加投票,成为沉默的多数。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政治感到厌倦、失望和无奈,选民投票率低已成为困扰美国政治的一大症结;另一方面,政治金钱化的倾向日趋严重,代表有钱人的各种政治利益集团积极游说各级政府官员和立法议员,借助巨额捐款施加自己的影响。美国《哈泼斯》杂志高级编辑林得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美国的真正两党不是什么共和党和民主党,而是捐款人党和普通选民党。选民只是偶尔投票,金钱却无时无刻不在投票。20多年前,另一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其所著的《平等与效率》一书中告诫人们要警惕用金钱购买政治权力的倾向,防止社会沦为“一架一定数量的钱币便可换取一定东西的巨型售货机”,20多年后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对政治不可避免的侵袭和腐蚀仍然是美国政治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经济上的贫富悬殊扭曲了民主政治的内容:金钱化的政治又进一步助长了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加尔布雷思认为,只有实行以社会全体成员积极参政为标志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重建社会贫富阶层之间政治、经济间的平衡,才能最终跳出这个怪圈。

如果说民主政治是好社会的条件和保证,经济繁荣则是好社会的基础。好社会首先体现在所有愿意工作的社会成员均有工作。为此,好社会的经济必须是稳定的,持续增长的。人人就业既是好社会的经济目标,又直接关系到其社会和政治目标能否实现。社会下层成员只有通过劳动才有可能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经济地位的改善必然会增加他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从而促使政府进一步采取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公共政策,实现社会和谐。充分就业是这一良性循环中的关键一环。为此,加尔布雷思提出联邦政府应把充分就业置于首要地位。

应该说,加尔布雷思的眼光是敏锐的。失业不仅给失业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震荡,而且常常是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的孪生弟兄。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下,如何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早已超出经济的范畴,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社会和政治课题。然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却布满荆棘和陷阱。五六十年代,大多数国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3%、4%即可视为达到充分就业的标准。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大大高于这一数值,如法国、英国和丹麦的失业率多年一直居高不下。在解决失业问题上政府应起什么样的作用,又以何种方式起作用目前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鉴于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季节性的失业,有因个人改换工作造成的短暂失业,有经济波动引起的失业,有产业结构变化、技术革新和国外竞争带来的失业……等等,这就决定了对付失业不可能有什么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举例来说,加尔布雷思倚重的增加公共开支刺激总需求的这套办法拿来对付经济衰退型的失业颇为奏效,而对由于劳工市场的自身僵化,无力针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调整而产生的失业则难以灵验。在当今主要发达国家里,产业结构的更新和重组,技术革新以及来自国外的竞争已上升为失业的主要原因。这类失业的特点是旷日持久,不分年景好坏。在此背景下,继续沿用昔日凯恩斯开的药方恐难治愈今天的经济痼疾。退一步讲,即便完全消灭了失业,如何很好地解决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这一对矛盾也是经济上的难题。经济学界一般认为,6%左右的失业率是一个临界点。失业率降至6%以下就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一定的失业在所难免。加尔布雷思在文中一再强调通货膨胀必须适度。问题是:失业率降至很低后,通货膨胀能否仍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以上均是经济学上极有争议的问题。

无论是确保经济繁荣,还是实现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关键作用。贯穿《好社会》全书的一条主线即:没有一个廉洁、公正和高效率的好政府,就没有好社会。加尔布雷思分别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特点的角度简述了政府职能的演变过程,旗帜鲜明地为政府的作用正名。在当今美国人多讳言加强联邦政府职能的政治气候下,作者的这一呐喊不失为有勇气的举动。扩大还是缩小联邦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一直是美国政坛上争执的焦点,也是划分传统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水岭。前者力主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积极的公共政策对市场加以引导和约束,求得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大致平衡。后者从市场第一,效率至上的立场出发,视联邦政府为问题的根源,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里根执政8年期间常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绝妙地概括了这一派的观点:最好的政府即管事最少的政府。加尔布雷思在文中反击了目前主宰美国政坛的这股视联邦政府为万恶之源的保守主义思潮。令人遗憾的是,他只揭示了问题的一个层面。美国社会上掀起的这股敌视政府的浪潮并非空穴来风。它之所以能成气候,还有其更深一层的原因。自从60年代约翰逊政府对贫穷开战的政策实施以来,美国政府部门日益庞大,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旨在扶贫消贫的福利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一方面大大缓解了社会上的贫困现象,同时也暴露出了重大缺陷和种种漏洞。这一切引起广大纳税人的强烈不满,人心思变,渴求减贫消贫的新路子。加尔布雷思在文中没有解答这股保守主义思潮产生的客观原因并提出应变的对策,而是在旧日的路数上打转转,甚至还建议身强力壮的人有不工作的自由,对这一部分人社会也有责任养起来,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理论上的苍白和观念的僵化。传统的自由派对社会所持的襁褓观点也好,还是保守派信奉的市场万能的信条也好,均把市场和政府看成是一对冤家,而不是一对伙伴。两派争论的焦距没有对准,真正的焦点——摸索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最佳分工——反而变得模糊不清。

加尔布雷思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经济学家。在《好社会》一书中,他对美国社会近年来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的趋势流露出深深的忧虑。早在50年代,他在所著的《富裕社会》一书中即揭示了个人富裕与公共贫困之间的悖谬,呼吁全社会关心穷人的处境。该书出版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美国各界人士对隐藏在美国社会角落的贫困现象的广泛关注,为日后美国各界政府制定济贫减贫的政策起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作用。时隔40年,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均未能彻底地解决贫困问题。21世纪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即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贫穷并缩小一国之内的贫富悬殊以及穷富国之间的鸿沟。正如加尔布雷思在书中所提出的那样,贫穷是滋生社会问题和国际冲突的温床。消灭贫穷不仅符合社会正义的原则,归根结底也是社会繁荣与和谐以及世界和平的保证。不铲除贫穷,就不可能有好社会。

加尔布雷思描绘的好社会是现实的蓝图,还是虚无缥缈的理想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书中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如何正确地认识并确定市场和政府在好社会中的位置?好社会又如何借助政府这支杠杆的力量求得效率与平等,经济活力与社会正义之间的最佳平衡?怎样防止市场经济蜕化为拜金主义的市场社会?一切希冀好社会的国家,无论是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正在步入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并回答这些问题。《好社会》一书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