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重庆大学出版社《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重庆大学出版社《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2020-02-19 09:43:52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人类免疫系统漫游指南-开篇


    ●音频导读

    本音频产品来源于《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科普图书(中文版于2020年1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当下的中国甚至全球都处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的紧要关头,与此病毒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还未发现特效药和疫苗。面对疫情,大众朋友们更应该用有效且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对自身免疫系统的深入了解无疑能够帮助大家以理智且冷静的态度面对病毒。

    故此,重庆大学出版社特整理、编写并录制了“人类免疫系统漫游指南”的音频产品,免费提供给广大听众朋友们,履行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公元前430年,一场瘟疫席卷古希腊,夺走了1/4希腊城邦人的生命;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发生黑死病瘟疫,导致了1/3的人口死亡;公元700~1050年间是日本史上的“瘟疫时代”;公元846年,在入侵法国的诺曼人中间爆发天花,诺曼人杀死了所有的病人和看护病人的人;公元1347~1351年,中世纪的西欧蔓延黑死病,许多地方1/3到1/2的人口都没有了;14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把传染病带到美洲,扫掉了美洲土著90%的人口,由此引起了大规模黑奴的贩卖;公元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200万人不治而亡。

    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或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来得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所有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人类本身,打击了他们的身体,打击了他们的心灵。

   

    病毒性的疾病往往没有特效药,只有少数几种病毒人类有办法克制,绝大部分没招,比如SARS,其实现在也没有特效药, 并不像鼠疫那样,专门有抗生素克制它,病毒性的疾病重在预防,也就是接种疫苗,提升免疫力,如果没有疫苗,一旦得病,就只能是靠免疫系统了。正如这两天在中国救援的德国顶尖病毒研究专家Hilgenfeld教授说的:SARS是因为中国严格的隔离措施消失的。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接下来隔离措施得当,才能顺利过关。

    奥巴马的白宫医生曾说过,你的病90%是靠你自己的免疫系统治疗好的,所以美国人得小病就吃点止疼药继续去工作或者歇着,等着自己免疫系统去工作(这也造成了美国人滥用止疼药,中国滥用抗生素)。

    但另一方面,我们倡导大家在家隔离,而宅在家里的你,能做的最有效的“保护”和预防,就是保持健康良好的身体免疫力。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免疫系统是我们近期听到被广泛谈论的话题,无论是在对抗传染病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疫情发生的现在,它都是我们的“保护伞”——而对自身免疫系统的深入了解,无疑能够帮助大家以理智且冷静的态度科学面对病毒的攻击。

    免疫系统是人的“军队”,亦是人的“岗哨”。它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育,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最后有疫苗和接种为它添砖加瓦。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我们为大家推荐重庆大学出版社新书:《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与大家一起,认识免疫系统的力量,也让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疾病,认识人类自己的身体。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
    作者|  [澳] 伊丹·本-巴拉克(Idan Ben-Barak)
    译者| 傅贺

    「我们还没有死掉,是因为人们在不断探索疾病、健康和免疫的机制,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这使得人类可以控制疾病,降低死亡率。」

    以下内容节选自新书第四章,对免疫学历史上一些有趣的进展、辩论和错误进行细致分析,回顾我们的认识是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的。

    免疫学的发展史上不乏见解的矛盾和冲突。作为医学和基础科学融合产生的交叉学科,免疫学也同时继承了两种不同学科的习惯、目标和思维方式。举例来说,免疫学里有相信临床医学的阵营,也有相信基础医学的阵营;有支持细胞学派的阵营,也有支持体液学派的阵营;有鼓吹指导理论的阵营,也有鼓吹选择理论的阵营;有推崇免疫化学及免疫系统特异性的阵营,也有推崇免疫生物学及非特异性的阵营。有一些争论已经达成了共识,还有一些争论仍在继续。

    对疾病的研究从人类文明之初就开始了,但对人类免疫系统的研究则是相对晚近的事情,从 19 世纪下半叶科学家意识到细菌可以导致疾病算起来,免疫学也只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在那之前是什么情况,然后再看免疫学如何登上舞台以及后续的发展历程。

   

    限于篇幅,我无法讲述全部的故事。不过,它也许不算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系列彼此关联的事件构成的一张网:其中有与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相关的免疫学历史,有政治领域里的免疫学,免疫学与生物产业,一些科研机构变迁所体现的免疫学的社会史,比如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德国的科赫研究所和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科研经费如何塑造了科研,不一而足。即使我们暂且不谈这些,而仅仅关注实验室和诊所里发生的事情,这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不乏一些严肃的德国教授彼此吹胡子瞪眼。关于免疫学的历史以及曾经的争论,已有多部大部头著作出版,我在书末的拓展阅读中列出了一些。本章要谈的是我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几段故事。
 
    免疫、免疫的角色、免疫的功能——这些都是人们到了 19 世纪末认识到的。不过,免疫系统的概念则是晚近才提出的。“系统”一词暗示着连贯、交流、调控、整合以及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功能。历史学家安妮 - 玛丽·莫林(Anne-Marie Moulin)曾指出,“免疫系统”这个词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才出现的。我们稍后会看到,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关于免疫功能的不同观念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系统”。
 

    远远早于那个时代

    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Girolamo Fracastoro)认为,眼炎可能会通过患者看到另一个人而进行传播,就像是一种类似狗的动物的凝视,被称为“卡塔本莱法”(Catablepha),据说这可以杀人于千米之外。他认为,击打用狼皮做成的鼓可以撕裂羊皮做成的鼓。
 
    他对梅毒的解释是,这是奥林匹亚神的显灵,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当然,在今天看来这非常荒唐,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过,今天我们之所以还提到他,是因为他也有一些非常超前的观念。
 
    弗拉卡斯托罗生于 1478 年,是一位医生、地质学家、诗人、天文学家、数学家。当然,这都是我们今天给他贴的标签;作为一位真正的文艺复兴人,弗拉卡斯托罗本人未必同意我们的界定。比如,他的名作《梅毒》就是关于梅毒这种疾病的(事实上,正是他给这种疾病命的名),还是一首三卷本的长诗。
 
    在弗拉卡斯托罗看来,接触传染也就是腐烂从一个生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生物体——就好像从一颗果子传播到另一颗果子,从一株树传播到另一株树,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弗拉卡斯托罗认为,腐烂原则上可以按多种方式进行:一些疾病可以在远距离内传播,有些则必须通过接触,另外一些则通过“种子”来间接传播(每一种疾病都有它特殊的“种子”),它们可能隐藏在受污染的材料里,然后在宿主体内繁衍。

   

    最后一点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把“种子”换成“细菌”,这就是现代细菌理论了,而且提到了病因的专一性(因此,治疗也需要专一)和传播途径,等等。比巴斯德和科赫早 300 年,弗拉卡斯托罗就已经提出正确的解释了。早在 1546 年,在人类尚未发明显微镜,也不了解微生物的时代,弗拉卡斯托罗就完成了他的著作。
 
    可叹呐,那个时代(就像我前文提到过的),人们尚不了解血液循环系统。仅仅在 3 年前(1543 年),人们才刚刚发现地球可能是在围绕着太阳转动,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且,当时大部分人仍然不相信前者是真的。弗拉卡斯托罗是一个天才吗?如果人们都听他的,是不是会免去几个世纪里遭受的病痛呢?
 
    对人类来说,疾病一直都是一个难解之谜。

    疾病到底是什么?
 
    疾病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些人会得病,而另一些人却不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种不同的疾病?最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治愈疾病?

    答案取决于你生活的地点、年代以及你信奉哪一个流派的观点。
 
    以欧洲为例,在 19 世纪之前,无论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还是古罗马的盖伦(Galen),他们都认为疾病来源于上帝的旨意以及 / 或者是身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衡。此外,人们也经常怀疑疾病是受恶魔的影响。空气里难闻的毒气,叫作瘴气,也可能会渗入人体,引起腐烂,导致疾病。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前现代、现代的医生和学者都试图来理解疾病,并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我们延续了这个传统——现在,我们讨论的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缺陷患者,等等。而且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在这些方面我们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知道了感染疾病如何传播、如何致病;我们认识到了微生物,因为我们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但是弗拉卡斯托罗仅仅靠思考就推测到了它们的存在。
 
    但,果真如此吗?弗拉卡斯托罗提到的“种子”真的是微生物吗?当理解古人用词的含义的时候,我们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词语会变化,含义也会改变。通过阅读弗拉卡斯托罗的作品可以发现,很显然,弗拉卡斯托罗并不是在谈论活生生的生物。

    他认为传播疾病的“种子”是无生命的实体,就像洋葱里会使我们流泪的物质(这个例子是弗拉卡斯托罗书里提到的)。它们可以在宿主体内繁衍,但是它们也会来自天空,是大气或地球的变化创造了它们。如果我们继续向前追溯就会发现,弗拉卡斯托罗的解释来自一个古老的哲学流派,它的基本原则是世界万物相爱相杀,相爱者彼此吸引,相杀者彼此排斥。当然,在现代人看来,这几乎是无稽之谈。弗拉卡斯托罗是一个聪慧之人,但他也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他并不是黑暗时代里的灯塔。

   
     弗拉卡斯托罗也不是第一个提出接触传染会引起疾病的人。
 
    当14世纪的黑死病抹去了欧洲大陆 1/3 的人口之后,欧洲的先贤们必须要面对无数不容置疑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疾病并不总是来自身体内部。许多卓越的头脑都试图来理解这个世界,他们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结论。弗拉卡斯托罗的许多同时代人都在讨论接触传染。

    当然,这仍然是上帝的意志,在当时没人对此有公开异议,但是上帝的意志也需要通过生理手段体现出来。弗拉卡斯托罗也不是第一个提出疾病源于“四种体液的失调”——跟他同时代的大名鼎鼎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更早的时候就提出过这种观念。
 
    弗拉卡斯托罗的理论只是许多相互竞争的理论之一,它们大都跟接触传染的机制有关。它对同时代人和后来的思考者有一些影响,但也招来了一些批评。回头来看,他的一些观念都非常接近正确,不过虽然它们已经接近真相,但并不是那么自明。
 
    话说回来,很少有哪个观念是不证自明的。正是这些有点混乱、有点嘈杂的对话,我们现在称其为“科学”。

    我们如何跟数百万细菌夜以继日地战斗?
    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从哪里来的?

    在做好防护的同时,
    我们与您一起,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认识你自己」书系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

    重庆大学出版社课书房
    音频产品《人类免疫系统漫游指南》
    ↓↓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直达

    我们密切关注,祈盼平安。
    祝愿读者朋友们健康顺遂!

    *新书已上架
    请关注各大书店、电商平台购买*

   
    诗 意 的 栖 居
        墨语者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免费提供教材电子版的通知 (2020.02.18 16:18:20)
  • 教育科学出版社【公益直播】抗疫居学②俞正强:如何组织“抗疫居学”期间的在线学习 (2020.02.18 13:40:14)
  • 人大出版社免费开放“人大芸窗” 为战“疫”助力 (2020.02.18 11:40:43)
  • 教育科学出版社【公益直播】抗疫居学①周群:教师如何应对线上教学带来的挑战 (2020.02.18 10:46:46)
  • 苏州大学出版社紧急出版战疫魔科普实用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实用手册》 电子书免费阅读 (2020.02.18 10:23:04)
  • 防疫期间,广西师大社邀你足不出户享海量线上资源 (2020.02.17 17:11:28)
  • 抗击疫情 清华大学出版社面向全社会开放资源 (2020.02.17 14:24:31)
  • 西财战“疫” 书香力量: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向社会免费开放数字资源 (2020.02.17 14:14:39)
  • 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抗疫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免费网络版 (2020.02.17 9:30:36)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联合百家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众志成城抗疫情 教材征订网上行”优惠售书活动 (2020.02.16 21:26:17)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