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那么聪明》[美]迪尔德丽·N.麦克洛斯基著,马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
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科学三个领域区分开来,是学科现代化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科学象征着逻辑与事实,可靠性居于最高位,社会科学则处于人文学科与科学之间,研究对象一般为人类行为,研究方法无限靠近科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这是社会科学浩浩荡荡的数学化趋势,而在这其中经济学尤甚。与许多经济学家同行一样,麦克洛斯基多年来对此一直在反思——并非拒绝或抵触。他们认为,经济学还得从黑板公式回到真实世界、生活世界。不过,麦克洛斯基的论述角度和方式,与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反思意见有所不同。 麦克洛斯基使用古老的“修辞”一说,抛去这个词长期以来被赋予的“技艺”“狡辩”等含义,并认为包括科学在内的领域实际上从未离开过“修辞”。即便是物理学家,也需要故事。而在经济学的“修辞”中,除了逻辑、事实,同样也需要隐喻和故事。一个好的经济学写作,或者说经济学叙事,既有严谨的论述逻辑,也有好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麦克洛斯基说,好的经济学家也可以像诗人、小说家。 逻辑、事实、隐喻和故事,凡此四种修辞手法,当然很少有经济学家只使用其中一种,况且会讲故事的经济学家也不少。他们中有的甚至有一大批追随者。麦克洛斯基继续追问的是一种过于自信的线性言说。他们认为自己掌握着绝对正确真理,向公众宣称他们的规划方案,以“专家”之名把社会当成工程,仿佛他们的智慧能对其完美改造。他们也向读者推销他们的“专家观点”,似乎听从他们的看法就能实现财富飞跃、事业成功。可是,“如果你那么聪明”,为什么你没有首先成为那个想象中的成功者呢?这是一个简单的质疑。麦克洛斯基用在这里,既是在继续哈耶克等人反思的知识自负,也是面向读者帮助辨别“专家”。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