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学的啥? ——ChuanBo Xue。
船舶学?造船吗? ——是传播学!!!
没错,刚刚你已经进行了一次“传播”行为。
“传播”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热点话题里总有传播学的影子? 如何用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待“周劼炫富”等现象?
学习传播学就能当记者、主持、自媒体达人了吗? 据说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刷弹幕、玩短视频、刷朋友圈? 这些是真相还是幻想?
在信息超载时代,与“信息、新闻、传播”打交道是一种什么体验? 传播学如何帮助我们应对现实? 在校期间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当你凝视传播学时, 传播学is Watching U——
【CRUP大家谈·萤火书局】 系列直播第三场 刘海龙x董晨宇x柴知道 传播学第一课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6版)》(订购)
理查德·韦斯特 林恩·H.特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6版)》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绍传播理论。本书清晰、直接地解析理论,提供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实例与应用,帮助读者学到传播理论的基本知识,并且爱上传播理论。本书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对传播理论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具备传播理论背景的读者。作者用30章的篇幅,将传播理论分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修辞学)、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六类加以详细介绍,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阅读本书后读者将了解,理论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我们的经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第2版)》(订购)
南希·K. 拜厄姆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第2版)》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本书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订购)
刘海龙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研究范式上来看,它属于经验诠释主义范式,更接近于历史文化研究。本书被众多新传学子亲切地称为“番石榴派”。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订购)
刘海龙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21》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对202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研究报告,而且,书中多篇论文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对前沿领域的研究话题做了集中展示,论文的议题选择、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中“传播学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有别于往年的特色或亮点,这一板块基于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收入学者们亲历后的一些学术思考,多篇富有思想深度,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订购)
[美] 梅尔文·德弗勒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对大众传播出现的社会环境作了一个一般性讨论后,首章讨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产生逻辑以及定量研究的作用,这是以后诸章的大背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的主体部分对伴随着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而进行的14个研究项目进行了概述。最后一章以不太规范的写法,将这些研究与过去60年来提出并调查过的10个理论联系在一起。

《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订购)
[美] 比尔·科瓦奇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

《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订购)
[美] 伊莱休·卡茨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首版于1955年,报告了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迪凯特市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验证了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无意中的发现,即源自大众媒介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经由了“意见领袖”的中转——他们在其所处的人际网络中为其他人筛选、解释并扩散自己的所见所闻。本项经典性的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公共事务、时尚、电影观看、消费行为),为大众媒介与人际影响间互动关系的后继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新媒体用户研究》(订购)
彭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相关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直播预告丨刘海龙x董晨宇x柴知道:传播学 is watching u(24日晚8点)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