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研究1》(订购)
主编:刘成
副主编:胡传胜 姜守明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编者寄语
《和平研究》(Peace Studies)是由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和平学研究系列。和平学(Peace Studies)探究预防、消减和化解冲突的非暴力方案,分析冲突的结构机制,创建实现和平的知识和实践体系。和平学是人类社会的“医生”,它关注各类暴力(直接暴力、结构暴力、文化暴力、生态暴力)造成的痛苦,“诊断”暴力的状态,“预测”暴力的变化,通过“治疗”减少暴力(消极和平)并改善环境(积极和平)。
和平学是二战后诞生的一门新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和平研究(Peace Research)、和平教育(Peace Education)与和平活动(Peace Activities)三大部分。近20年来,和平学在中国的发展令人瞩目,高校和平研究、中学和平教育、城市和平活动等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落户南京大学、南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南京和平论坛。以此为基础,在汉语学术界出版和平学专业读物,发表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现实需要,也水到渠成。
《和平研究》主旨是创建中国和平学的国际学术平台,丰富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学理论,拓展和平研究内涵,构建和平教育课程体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作为开篇,本辑遴选和平学界代表性学者的原创论文,并收录最新和平学著作的评论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书内文摘
01
和平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的日常体验,人们强烈渴望和平生活的社会环境。可是,粮食和水不安全、环境退化、流行病、气候变化、种族主义、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这一切都威胁着渴望和平的人们。……如果心中有空间,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方式,与他人分享和平。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为了和平,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维度。
——艾伦·亨特(Alan Hunter),英国考文垂大学亚洲研究资深教授
02
当和平学致力于改变视角时,这并不意味着它必须首先创造一个新的视角。它只是要发现由于不同的影响而有可能从视野中消失的东西:赋予人类互惠、团结和与非暴力相处的潜力。
——埃贡·施皮格尔(Egon Spiegel),德国费希塔大学教授
03
和平学认为,世界上没有路可以通向和平,除非我们走在和平的道路上,这意味着追求和平的目标和手段必须一致,和平大树藏在和平种子里。
——刘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
04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不同的文明传统可能发展出对和平的不同理解。没有战乱,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和平观念的两个端点。
——胡传胜,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05
消极的、积极的、结构性的和环境性的和平大多是由西方男性发展出来的。这些分析都没有探讨暴力和破坏的深层原因和根源……一种基于性别的可持续和平,可能有助于理解数千年来世界上长期存在的暴力、对妇女的歧视、对工人的剥削、对自然的破坏以及真正和平的缺席。
——乌苏拉·奥斯瓦尔德-斯普林(Úrsula Oswald-Spring),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区域多学科研究中心教授,多次担任国际和平研究协会秘书长
06
从和平主义的视角来审视都铎宗教改革,我们发现,它没有依循16世纪自下而上的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轨迹,而是避免或推迟了可能给英格兰国内和平造成极端破坏的宗教战争,并吸取中世纪后期150年间经历战乱的教训,抛弃了狂热的、激进的宗教极端主义,以政治宗教化和宗教政治化为目标,坚持自上而下地推进宗教改革,走妥协的、渐进的和平发展之路。
——姜守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07
健康促进基于个人教育过程,依赖于信任辩证人类学。它促进了构成教育的“可确定—不可定义”的时刻。它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完整是原始的,总是要恢复的。”“这个世界必须被治愈,也可以被治愈;这个世界曾经是完整的,其核心是完整的。”它也许还可以作为一种愿景来实施: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没有任何人经历过的事情。
——安妮特·斯特罗斯(Annette Stroß),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教育学教授
08
传统的正义的概念是“当有人违反了规则,需以适当的惩罚回应冒犯”。这种正义范式被称为“惩罚性正义”。……修复性正义的重点是修复受害者的正义,以及修复社群内破裂的关系。案件的直接参与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参与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修复性正义是一种以修复损害、积极承担责任、社区内的相关者共同参与为基础的正义范式。
——李在永(Jae Young Lee), 东北亚和平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09
如果人类能跨越在语言层面使用“和平”一词的障碍,不再将其错误地描述为名词,而是作动词使用,那么,我们就可以努力在战略上寻求共识,以共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都是坐在一艘小型宇宙飞船中的乘客,依靠着飞船少量的空气和土壤储备,我们一起旅行,一起生活,一起决心为自身的安全保护这艘飞船、守卫我们的和平。我们只有通过为这艘船付出努力和爱,才能免其于毁灭。
——J. 弗雷德里克·阿门特(J. Frederick Arment),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创始人、会长
10
随着和平运动及其相关社会变革运动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彼此交错的危机,和平学这个跨学科的全球性研究领域正面临巨大变化和挑战。去殖民化是为和平学领域重新注入现代活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和平学——研究冲突和冲突避免、构建公平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在反压迫中抵抗的作用、战争及其起因——的专业学者来说,我们没有时间去逃避前方的艰苦工作了。
——马特·迈耶(Matt Meyer),国际和平研究协会秘书长
11
以史为鉴,以文载道,南京作家不仅仅倾诉了南京这座英雄城市反抗侵略、守护和平的光辉历史,也汲取了战争苦难中的治愈力量,发掘其中闪耀的和平微光。南京这座城市在不断书写和被书写中,被抽象化为保家卫国的和平符号。
——张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12
我们正处于一个和平研究的时代,既要承认来自人类的挑战,也要承认来自非人类的挑战,即除了解决和平与文明的关系问题之外,我们也满怀希望地去深入探索各种可能的挑战。因此,“和平”是一个非常多义的概念。我们必须继续研究下去,不断地重新评估和重新定义它。
——奥本京子(Okumoto Kyoko),日本和平学会会长
以上内容摘自《和平研究1》,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