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先生》(订购)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编辑部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大家访谈录”——《大先生》,选取12位中国人民大学老一辈学术大师人生历程及学术生涯的记录文章,以及学生晚辈对先生们的侧记,通过两代人的互观与互证,彰显大先生坚守真理的风骨和培育后生的慈心。
这是一本学术大家的人生小传,也是一本承载历史与科学的厚重之书,但,它更是一本值得当代年轻人一读的“答案之书”。若你恰好是一位迷茫的年轻人,翻阅本书,你会发现许多困扰着你的疑问,先生们原来都做了回答。

方汉奇先生

戴逸先生
问:人生的路,为什么总是这么难?
接班人不是温室里口口相传出来的。
——李震中 (本书P98)
问:总觉得工作/学习无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凡是人类感兴趣的,我都感兴趣。
——方汉奇 (本书P81)
问:世界如此风云变幻,我对未来缺少信心,该怎么办?
虽然世界遍布荆棘、前途并非平坦,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
——黄达 (本书P37)
问:今天还需要讲集体主义吗?为什么?
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会化作永恒!
——陈先达 (本书P243)
问:与父母/老师/好友/爱人意见不合,如何是好?
我是这么讲,学术归学术,关系归关系,有不同意见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
——高铭暄 (本书P163)
问:父母总想教我做事,长辈就没有人能理解我们吗?
你们这个主意还是比我的好。
——戴逸 (本书P66)
先生们为何能做出这样肯定又恳切、入耳还入心的回答?
这当然首先缘于他们紧跟时代脚步,永远“追逐潮流”,永不自我设限:
1998年左右,他就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拨网民之一……2010年,84岁的方汉奇开通了微博,一不小心“玩”成了大V,拥有了众多粉丝。微信兴起之后,他又兴致勃勃学会了聊天建群和扫二维码,每天早晨定点在学院教师群发早新闻,和老师们分享当天的新闻综合报道。(本书P82—83)
“我(陈先达)最得意的不是这些著作,而是1995年65岁时开始学电脑,而且学的是五笔……前些年,我也赶时髦学会玩微信……会微信,好处不少,见闻多了,避免老年人缺少交往的闭塞。有时和学生开点儿无伤大雅的小玩笑,增加点儿‘老来乐’。”(本书P251)
然而更缘于他们长期在现实中求索,经历真实生活的锤炼,时刻不忘将理论之树深深扎根到实践土壤中:
高先生(高铭暄)始终强调,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就在于追求真理,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先生一生之学问,都紧密关注中国实际。他曾谈起在参与立法的调研中,有时要与服刑人员谈话,“这些实际的状况,当时对我是有冲击、有震撼的。不能以书本知识来代替实际状况,还是要脚踏实地,了解一些实际状况,知道中国的一些具体国情、社情”。(本书P176)
在从事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同时,严瑞珍也始终坚持走在实践的路上。1991年,严瑞珍争取到德国EZE基金资助,在太行山区的内丘县建立了脱贫与发展试验区,覆盖了河北省内丘县3个乡51个村的5300户2.1万人。在这一试验区中,严瑞珍所创建的“脱贫与发展内丘模式”首次得到了应用……
2002至2007年,年过古稀的严瑞珍又依托“内丘模式”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建立起另一个反贫困试验区,帮助当地4000多农牧民通过发展奶牛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卫生和教育事业,推动社会进步,过上了小康生活。此外,基于脱贫与发展内丘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严瑞珍应邀指导了山东沂蒙山区、河北和山西太行山区、湖南武夷山区、云南西双版纳,以及河南、内蒙古和贵州等省区的贫困地区脱贫和开发工作,让大量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本书P214—215)
此外,也离不开先生们个人的博大胸襟,他们一生勤勉,为的不是自我成就,而是推动一群后生、一个学科乃至整个国家向前进:
改革开放之初,学术百废待兴。1981年,方先生(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率先问世,这是自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部通史类著作,内容则比前者整整多了一倍。
……此书一出,即成当时新闻史学界的重大事件,引来美誉无数。就在一片赞扬声中,先生自曝写作初衷和过程,指出作品前紧后松,越写越放开,但整体上还是个“放了半个脚”的作品。
后来,《中国近代报刊史》准备再版,但方先生表示,就不再进行修订了,因为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还是留给后人做研究吧。(本书P87)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始终涌动在大地之下的,是先生们几十年如一日,择一事爱一生的情怀之河:
学生拜访他(李震中)时,他推着轮椅去拿书柜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翻开蹭掉书皮的书册,两个指头夹着,一张张捻过泛黄的脆纸,指着铅笔画出的深深的线,说:“你看看,我最近看这一段,说的就很精辟。”然后,他把书远远举起来,另一手指着,就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朗读。
夕照一点点拉长影子,学生们环绕在他周围,时空缓缓发生折叠,把这个空间里的人们都“叠”回到这里,坐在塑料小椅子上的仿佛仍是满脸稚气的年轻学子,在这里畅想未来。(本书P100—101)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正是抱着赓续学术火种的信念,怀着以心灵唤起心灵的赤诚,先生们不仅以钻研理论、探索实践为乐,更以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乐,用心血、用人格魅力打动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再看着学生中的一部分也成为先生,把这颗火种传得更远……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先生们正是这样做的,而他们的深厚学养与广博胸怀也正引领着后来者,在“经师”与“人师”融会贯通的途程中不断跋涉。
人生有限,身体虽无可避免地老去,先生们却因这传承的智慧之火、这蜿蜒的情怀之河,依旧如朝阳般焕发青春;教育这门“仁而爱人”的事业,也因这一代代传递火种的“大先生”,而能够一次次沐浴希望与光彩。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学科中师德高尚、造诣深厚的学术领军大家事迹,如“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高铭暄先生,我国人口学、老年学学科开拓者百岁老人邬沧萍先生,新中国“大金融”学科体系的主要设计者黄达先生,清史编撰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戴逸先生等,以期以大师为榜样,胸怀“国之大者”,心存民族大义,树立远大理想,存蓄浩然正气,师生共计,教学相长,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奋楫起航。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编辑部主要负责学校重要新闻采编、学校重点工作深度报道、采访知名校友撰写人物通讯等方面的工作。
主编:郑水泉
执行主编:杨伟国 陈骊骊
采编人员:郭琪 杨默 刘晓阳 刘诗萌 毕玥 阴志璟 赵禾 蒋利华 陈冉 李璨 袁源
目 录
邬沧萍:穿越百年沧桑 丹心终系家国
黄达:探浩渺金融天地 倾一生求真求实
戴逸:履霜坚冰至 涓水汇洪流
方汉奇:寻新闻之史脉 扬大家之正气
李震中:经世立学 矢志报国
许征帆:胸怀家国之大义 求索主义之真理
何沁:躬身党史数十载 潜心著述著真章
高铭暄:鲐背之年仍胸怀 “国之大者”
胡钧:笔下千钧 昂藏万仞
严瑞珍:踏遍千山万水 心寄田垄之间
赵履宽:拓劳人之学 育桃李芬芳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播种人
参考文献
后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