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推荐


《全球贸易保护史》(订购)
王孝松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年3月出版
贸易,是一国发展的压舱石。
贸易,是两国交往的润滑剂。
但一涉及贸易保护,它就是火药桶,是修罗场!
2019年5月初,在新的贸易协定即将达成时,美国政府出尔反尔,提出不合理要求,超出中方谈判底线,贸易摩擦激化升级。在此期间,美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制裁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展开针对华为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四轮制裁。
第一轮制裁,美国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未获得美国商务部许可的情况下,美国企业无法向华为供应产品。
第二轮制裁,对华为进行技术封杀。
第三轮制裁,以窃取商业机密和电信欺诈为名进行政治绑架,拘捕了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
第四轮制裁,对华为进行全面封杀,尤其是芯片领域。
自此,由美国贸易保护引发的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
如果我们从全球视角来审视美国的这一连串动作,会发现“日光之下无新事”。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经济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就曾挑起激烈的对日贸易摩擦。1985年签署的《广场协定》,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被动调整。
如果再拉长历史视野,回到航海大时代,彼时的大海,被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所称霸。1651年,英国颁布贸易保护法案——《航海法案》,极大打击了荷兰及其他欧洲殖民国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
贸易保护,会使一个无硝烟的战场恶化为一场有硝烟的战场!
《全球贸易保护史》一书就对这个“战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将全球贸易、经济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以贸易保护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又超越了史实分析,弥补了媒体及同类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
《全球贸易保护史》由刘元春倾情作序,孙振宇、李稻葵、余淼杰、任泽平等名家联袂推荐。
作者王孝松教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多次获评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
本书序言
文丨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经过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国际贸易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研究范式趋同的特征过于明显。尽管研究主题不同、方法各异,但大多数研究都没有逃出崇尚自由主义的新古典范式;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试图从政策决策的视角解释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其理论分析高度依赖于对政治制度的假设,实证分析只能针对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展开,无法实现其全面揭示贸易保护成因的目标。
在浩如烟海的国际贸易文献中,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另辟蹊径地探究了贸易保护的成因、特点和规律,并为应对贸易保护提供了真知灼见。首先,本书的研究范式独树一帜,将国际贸易学、经济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以贸易保护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又超越史实分析,清楚地揭示出贸易保护的特征和演进规律。第二,本书内容丰富,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保护政策与实践,绘制了全球贸易保护的全景图,弥补了已有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第三,本书力求使所有关注贸易保护的读者能从阅读中受益,因而采用了娓娓道来的方式,通过简明易懂又不失严谨的讨论,表达了对贸易保护的立场和观点。
坚持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是中国经济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将“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在当今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系统研究贸易保护并探寻应对措施,便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带我们深入了解贸易保护,以史为鉴、总结规律、助力贸易发展,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是兼具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作者王孝松同志具有深厚的国际贸易研究功底,也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观察,并为政策制定者建言献策,取得了极佳的学术成果和社会反响。本书是孝松同志多年积累而产出的重要成果,对学术界、政策界、商界和公众都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为实现通俗易懂,舍弃了严谨的定量分析,使一些“成因”和“效应”的研究略显深度不够;限于篇幅,本书对一些重要经济体的贸易保护政策与实践探讨不足,也没有对中国的相关政策予以展开讨论。希望孝松同志在未来的研究中能踔厉奋发、精益求精,在贸易保护领域产出更为卓越的成果。
刘元春
2022年12月
名家推荐
各国贸易保护措施长期存在,探寻其产生与演变的规律和积极探索加以应对的措施,将成为中国主管部门、商会协会及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肩负的长期任务。王孝松教授的著作对贸易保护的历史进行了精辟的总结,有助于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构建稳定的贸易发展环境。
——孙振宇,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首任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
我长期主张,学习经济学必须从学习经济史和观察经济实践出发,就好比学好物理学必须做实验、必须学习观察物理现象。《全球贸易保护史》系统梳理了国际贸易发展和贸易保护的历史,是学习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特别推荐经济学学子和研究人员、国际贸易政策制定部门的相关人员珍藏、细读。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王孝松教授的新作视角独特,系统地探究了贸易保护的历史发展和演进规律,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保护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跟随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揭开贸易保护的面具,更好地推进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
——余淼杰,辽宁大学校长、国家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产业分工、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依赖于贸易发展,而贸易发展需要克服贸易保护的障碍。认清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才能有效应对,而本书正是为我们认清本质和看清现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任泽平,经济学者、泽平宏观创始人
本书前言
文丨王孝松 本书作者
国际贸易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经济活动之一。贸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推动着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决定着民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范围,能切实增进人民福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自由贸易能使参与者实现福利最大化,现实中WTO等国际组织也致力于推动贸易自由化发展。然而,古往今来,各国都在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奖出限入”的重商主义思想始终在实践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在二战之后全球化发展势头最好的几十年间,世界范围内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
经济学家对贸易保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效率、市场结构、政治经济互动等多个维度探究了贸易保护的成因;历史学家也从史实出发,探寻贸易保护的发展特征和演进规律。然而,据我们所知,对贸易保护的考察都是嵌套在对贸易发展的研究之中,目前尚未有系统地探究贸易保护的专著,更没有全面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论著。
如果我们相信“存在即合理”,就会相信贸易保护有其深厚的生存土壤,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基于史实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特定时期的特定经济体而言,实施贸易保护是“次优选择”甚至是“最优选择”。
但实施贸易保护终将会有代价,以邻为壑的政策可能会招致贸易伙伴的报复,进口关税有损消费者和其他行业的利益,出口补贴会占用公共基金,机会成本往往高得惊人。因此,贸易保护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本书旨在将贸易保护主义在历史舞台上的兴衰历程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此,本书综合国际贸易学、经济史、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基于全球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历史,描述其特征、把握其规律,从更广阔的图景中揭示出中国当前所处的贸易环境,为中国各界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和未来发展路径。
本书的研究内容兼具新颖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将填补重要的理论空白,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不仅能更深入地揭示出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以及贸易保护对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影响,而且能引领国际贸易研究的发展潮流,形成严谨、系统、深入的研究范式。
本书还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首先,本书以理论为根基,每一部分内容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力求严谨规范,为相关学科做出学术贡献。与此同时,为满足社会各界对贸易保护相关知识的需求,本书还特别注重可读性,在章节编排上尽量适应公众的阅读习惯,并且避免晦涩的表述和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使公众如同在“阅读故事”中理解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规律,并启发读者从各自的视角为中国各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化解贸易摩擦贡献力量。
本书共有五篇,包含十二章内容。第一篇为总论,以航海大发现为切入点,阐述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和经济效应。第二篇为美国篇,详细介绍美国贸易保护的历史发展,以及美国同贸易伙伴发生贸易冲突的典型事件,并讨论美国贸易保护的演进规律和应对方案。第三篇为欧洲篇,首先分国别介绍欧洲贸易保护的发展历史,随后介绍欧盟整体的贸易保护发展,以及欧洲国家同贸易伙伴发生贸易冲突的典型案例,最后探讨欧洲国家贸易保护的演进规律与应对方案。第四篇为发展中国家篇,首先对印度、巴西、韩国、墨西哥等重要经济体的贸易保护历史进行归纳总结,随后介绍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贸易冲突,最后围绕“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进行总结性评述。第四篇为总结篇,从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利益格局变迁出发,讨论世界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以及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的互动,并展望贸易战与贸易谈判的未来走势,提出应对贸易保护的中国方案。
本书包含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写作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史料和数据进行梳理和总结,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我一人无法胜任的,在我设定全书的框架结构之后,我和写作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本书。
本书的撰写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我们渴望得到各界读者的意见反馈,以期未来弥补缺陷、不断完善。
本书简介
本书从航海大发现开始讲述全球贸易保护的发展历史,聚焦于美国、欧洲主要经济体,以及印度、韩国、墨西哥、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历史演进;描述了美日、中美、欧美、中欧、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内部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典型事件,以及未来发展和应对方案。本书还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利益格局变迁、贸易战与贸易谈判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行业、企业、个人从业者等维度探究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国方案。
作者对贸易保护史的描写信手拈来,从历史与地理的多重维度梳理全球贸易保护的脉络,这种宽广的历史性描述有助于我们摆脱对当前贸易格局的脸谱化认知,并从尘封的历史记忆中寻求全球贸易保护的真相。
作者简介
王孝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目前已出版专著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内部参阅)》等刊物发表内参及评论文章5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次,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等荣誉。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