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西南大学出版社推荐《中国民歌音乐分析》 - 推荐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推荐教材
西南大学出版社推荐《中国民歌音乐分析》
2023-06-29 09:27:16  来源:西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歌音乐分析》(订购

施咏 著

西南大学出版社

2023年3月出版

  市面上不乏有诸多名为《中国民歌》《中国民族音乐概论》的林林总总的各类相关教材出版、流通,在此数量众多的教材中亦不乏诸多的佼佼者,在一定的时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中国民歌及相关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而言,在民歌音乐分析方法上未成体系,教学内容尚显陈旧,未将民歌最新相关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对民歌运用于当代创作与传播的教学内容亦较少涉及。

写作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的编写不仅仅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与借鉴,也是作者最新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过程。本教材是在笔者近年民歌相关研究成果(“中国民歌音乐分析”和“民歌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研究”这两个专题)40余篇论文及一本专著的基础上整合而成,以此冀望该教材有自身的特色与创新。

  鉴于教材的定位与属性,在此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对某些内容做了简化、删减,并调整为更适合教学的表述。

教材特色

  本教材在立足于原创性、学术性的基础上还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

  本教材的理论意义,首先体现为在本科的民歌教学中就树立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民歌音乐分析的方法与范式,着重从歌词的叙事方式、母题意象、文学修辞、衬词结构,曲调的句式类型、曲体结构、音调结构等方面对民歌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探索、构建不同于西方音乐分析方法的中国民歌的音乐分析理论体系,并通过传统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广泛应用,树立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

  本教材中精心选择了占有一定比例、符合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优秀传统民歌及以其创作的主旋律歌曲。从题材来看,如反映工农革命、抗日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斗争的《天心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红旗歌》;歌颂领袖的《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浏阳河》《彭湃出在海陆丰》《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有个金太阳》;感恩翻身解放与共产党恩情的《翻身五更》《新东北风》《翻身农奴把歌唱》《沂蒙山小调》《采茶灯》;反映军民鱼水一家亲的《采花》(《盼红军》)、《推炒面》(《军民大生产》)、《拥护八路军》(《拥军花鼓》);歌颂家乡的《塔里木河》《新疆好》《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关注民歌当代创作传播

  本教材冀望学生在“学唱”“背唱”民歌的感性积累与“音乐分析”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活用”,了解民歌如何运用在当代的音乐创作中;掌握各民族、地域民歌音调结构的内在规律,熟能生巧、巧为化用,以将传统音乐的精华和神韵都“化”进自己的血液中。

  在此观念下,本教材从交响乐、钢琴曲、歌剧等专业音乐创作,乃至流行音乐创作入手,分析相关民歌素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传统是一条河流”,关注民歌在当代的创作运用,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关注民歌在当代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冀望本教材可以成为一本接通传统与当代之作。

  此外,本教材还将传统与当代接通的视角同音乐思政教学思路相结合,选取了一批以传统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经典革命音乐,如以湖北民歌《襄河谣》为素材、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背景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以河北民歌《小白菜》《青羊传》、山西民歌《捡麦根》为素材创作的歌剧《白毛女》中的诸多选段,以及由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为素材创作的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往开来的歌曲《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在学习民歌及相关创作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以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来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教学体例

  本教材共分十五章,其中前十二章按照中国传统音乐(民歌)的文化支脉区划构建,最后三章则是按照行政区划,集中在内蒙古、西藏、新疆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并涉及三个自治区中主要少数民族的民歌。

  本教材中收入各类民歌近150首,以提供不同教学所用时更大的选择空间。其中,标有★的民歌是作为教学重点的曲目,在一般、共通的“基础分析”之外,还加上进一步全面深入分析该民歌的研究学习,以及由该民歌拓展所涉及相关知识点介绍的拓展链接环节,并还设计有介绍该民歌运用于当代音乐创作及当代传播概况的创作传播板块。

作者简介

  施咏,双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当代传承、传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两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数十项。

  出版《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乐理与文化》《江苏音乐史》《传统·传承·传播·跨界——施咏音乐学文集(上下)》等专著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CSSCI(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10余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篇,单篇论文中国知网下载最高7000余次。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第五届、江苏省政府第十一、十二、十六、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共5次,全国音乐评论、音乐传播、音乐教育等奖项30余次。

来源:西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