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自然界最大的动物家族,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很多昆虫被用作中药材,人们用黄狼蚁防治柑橘害虫,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河,紫胶虫分泌的紫胶更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被广泛应用。即便如此,昆虫因是小小的“虫豸”而一直不被人们重视,昆虫的研究甚至被称为“雕虫小技”。
起初,我国对昆虫世界的探索、研究和了解还处于初始、表面和零碎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组建了专业的研究队伍,建立了研究昆虫的专业学科,获得了一批耀眼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昆虫学的发展。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差距。提高全民对昆虫世界的认识,激励有志之士对昆虫学领域的向往,培养更多从事昆虫学研究的人才,是昆虫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昆虫通识》(订购)
谭江丽 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3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者在贴合国内外高校昆虫学教材内容,关注昆虫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诗图话昆虫》(谭江丽著,2019年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整理、提升和优化,实现将专业知识科普化,创作了这本《昆虫通识》。全书分为走进大自然、什么是昆虫、昆虫的起源和进化、昆虫的识别、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与花的爱恋、昆虫为师以及小虫经纬关民生等内容。书中使用了大量作者拍摄的昆虫生态图,以弥补上通识课的学生无野外昆虫学实践的缺陷,实现沉浸式阅读。《昆虫通识》既可作为高校学生昆虫学通识课教材,也可为自然科普教育和广大昆虫爱好者所服务,引领读者领略昆虫世界,畅享昆虫乐趣,并启发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
谭江丽,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从事昆虫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10年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赴荷兰生物多样性中心、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交流访问。目前主要进行胡蜂科系统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其中《诗图话昆虫》和《等闲识得胡蜂面 图说胡蜂的认识和预防》获“陕西省科普作品奖”,2014年获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三等奖,2021年获西北大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获中国青年报社“助力乡村振兴 胡蜂防治宣传”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Top100指导教师奖,2023年任中国昆虫学会科普分会委员。
本书特色及创新点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针对昆虫学通识教育的相应教材,现有的昆虫学专业教材由于使用对象倾向于植物保护类、园林类、农学类的专业学生,在学缘交叉和思维开发创新上与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存在矛盾。作者在长期承担本科“昆虫趣谈”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昆虫学相关素材,并积极开展包括探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的尝试。
创新性
无论是知识架构,内容编撰,还是图片拍摄均为作者原创。在分目上,创新使用了图示式检索表,方便初学者入门;在昆虫科级识别上,实现了文字和上千张高清昆虫野外生态图的对应,直观性强;在内容上,融合了近年来新的昆虫学进展及与多个学科的交叉,更适合启发读者的创新思维。
科学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者系昆虫分类学专业的研究者,一直从事昆虫学教学科研工作,该书是其十多年教育成果的结晶;其次,本书经由全国近100位昆虫分类专家进行昆虫生态图的种类识别,书稿经杨星科、虞国跃、韩辉林等10多位著名昆虫学教授专家审阅校改,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昆虫学整体研究水平的体现。
普及性
本书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不过度强调专业概念的识记,也不拘泥于一般专业教科书的内容,而是强调知识的开放和拓展,注重读者群体的大众化需求。用诗歌、故事、生态图以及卡通画的形式,在科学知识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科普化创作。该书不仅适合高校学生通识教育,还适合广大自然爱好者以及科普教育人员阅读。
专家推荐
该教材内容编排合理,图片清晰精美,从广度和深度上都适合大学昆虫通识课的要求,也是农林院校以及广大昆虫爱好者能够快速入门昆虫学研究的一本好书!
——花保祯教授
陕西省教学名师、昆虫专家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