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
2025-02-19 10:08:0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围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等重要课题展开论述,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着力揭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内外的传播,更好推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订购)

韩震 总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总主编简介

  韩震,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编委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期刊编委会委员。出版有《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义信念》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外国哲学》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百篇。

具体图书介绍

《光荣与梦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订购)

作者:石碧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为主线,从价值内涵、发展历程、精神意蕴、实践路径等维度出发,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在复兴之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价值牵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是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大业赓续奋斗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阐述,本书揭示了它们在彰显新时代中国社会理想和国家发展方向、推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深远影响,指出了它们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篇章中的引领作用。

《基石与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订购)

作者:吴晓云 王葎 陶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内涵和社会功能上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石和理想追求。本书以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传统基石、中国特色和践行路径为主题展开,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关键词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展开剖析和说明,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中西比较和历史梳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维度,进一步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认识,并基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本书结合时代要求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行较为深入的阐释,为广泛践行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使命与担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订购)

作者:李荣 刘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基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每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本书以“使命与担当”为主线对它们做统一解读,分别阐述了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定位、时代意蕴和践行路径。本书试图展现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性地位,旨在表明通过积极倡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可以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公民个体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从而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植根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订购)

作者:李淑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初心使命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书从人民立场、思想来源、精神底色、时代价值、践行路径等方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论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本政治立场的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阐明了新时代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强国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价值认同》(订购)

作者:吴玉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是影响人们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认同是个体行动意义的重要来源,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基本参照,决定着其行动的方向和力量。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认同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且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本书立足培育时代新人,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一目标,从与青少年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实践层面高度关注的领域,如课程教材建设,优良家风创建,文明礼仪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方面,集中探讨了增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方式方法。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订购)

作者:韩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对外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国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体系;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把握好话语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理解。

总序

文|韩震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以来,我国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首先表现在有关理论的构建与阐发方面,譬如,通过一系列理论阐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结构和层次,对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科学阐发,从而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另外,我们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破解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魔咒,让中国获得了处理国际关系的道德制高点和话语力量。正因为在理论研究和阐释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党的二十大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今后的工作主要是在方方面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意义就在于自觉信仰和日常践行。

  其次,宣传教育领域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上上下下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学习强度、影响广度及理解深度都是空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全面系统深入地融入大中小学的教材,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进入广大学生的头脑。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是通过与群众活动相结合,把抽象的价值观念与具体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让大道理落细、落小、落实,创新弘扬价值观的载体,让人们在日常践行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让价值观落地找到最切实的载体,而且深刻体现了道德规范的时代性要求,如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明显提升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政治站位,拓宽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视野。

  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制度、政治规范、社会政策、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化,使价值理想熔铸成现实的历史进程。

  四是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从而使价值观的软要求变成社会的硬约束。

  五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抓住关键少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使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观。

  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的,这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华价值传统的理论框架。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形成的。根据唯物史观,我们认为价值观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也必然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或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在谈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概念的时候,是完全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理解的那种抽象范畴的。

  另一方面,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的历史根基。作为注重伦理道德的民族,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文化自信有力支撑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自信。

  这些经验给我们今后深入研究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新起点。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一方面,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正经历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不断出现新矛盾和新挑战。我们既有比过去有利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和难预料的因素明显增多。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阐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

  呈现给读者的这套书,力求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有所深入、有所拓展,为深入研究、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当然,限于学识和理论水平,可能力有不逮,甚至有不少错谬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陈赛男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