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10月20日)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紧密对接“新医科”建设对中医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组织中医、中药行业专家参与编写了《方药学》。“方药学”是“中药学”和“方剂学”交叉融合课程,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成为适应各岗位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本书重新构建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在章节顺序、药物和方剂的取舍方面予以重新梳理与整合,将“中药学”和“方剂学”从总论到各论的多个领域进行了统一化和标准化处理,将相同功效的中药与方剂整合于一处,完成创新教材的编写。同时,浙江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审核专家,对编写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审查编写内容,确保教材质量。
本教材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多所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方剂学学科专家组成编委会,共同承担编写工作。

《方药学》(订购)
主编:应达时 魏岩 高峰 阚俊明
浙江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教材分上篇总论、下篇各论和索引共三部分。
总论分3章。第一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方药学的定义、范围、发展简史,按朝代重点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药学和方剂学专著。第二章介绍了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道地药材的概念,并简单介绍了植物类药、动物类药、矿物类药的采集;介绍了炮制的概念和目的,简述了传统炮制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的内容;介绍了中药配伍关系及配伍禁忌。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变化、方剂的剂型及用法。
各论遵循“以药带方,方药结合”的原则,按功效将方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湿、温里、理气、消食、理血、化痰止咳平喘、平肝息风、安神、开窍、补虚、收涩共14章,收载中药309味(其中主要药物143味,其他药166味),方剂167首(其中主要方剂80首,其他方87首)。每章分概说、中药、方剂三部分。
1.概说。概说包括定义、分类、功效、适应证、配伍、使用注意等内容,其中定义将中药和方剂两部分合二为一。
2.中药。首先简介该类药物的定义、共性、功效、适应证。具体药物分主要药物和其他药物两类。主要药物包括药名、来源、异名、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为正名,标明出处;来源介绍药物科属、主要品种、药用部位及产地;药性介绍五味、四气、毒性、归经;功效参照《药典》,按药物功用的主次顺序排列;应用包括主治病证及代表性症状、药物的治疗原理、主要配伍及方名;用法包括剂型、入汤剂的特殊入药法;剂量包括常用剂量、特殊剂量,单位以克的英文字母“g”表示;使用注意包括病证、配伍、饮食和特殊生理状况的禁忌。其他药物以表格形式表示,包括药名、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备注(特殊使用注意、称谓等)。
3.方剂。首先简介该类方剂的定义、主要功效、适应证以及分类。每个方剂包括方名、组成、用法、功效、主治、证治、方解和运用等。方名注以出处;组成包括药名、原剂量(括号内为现代应用参考剂量);功效以《方剂学》(李骥、左铮云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准;主治包括证候类型以及代表性症状;方解包括主要病因病机分析、组方原则、药物作用及配伍;运用包括现代药理研究、西医学病名以及中医证型;使用注意根据具体方剂着重阐述用量、用法、宜忌等有特点的内容。
索引分中药名称索引和方名索引两部分。中药名称索引按药名拼音顺序编排。方名索引按方剂名拼音顺序编排。
创新特色
内容整合创新:将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在章节顺序、药物和方剂的取舍方面重新梳理与整合,将相同功效的中药与方剂整合于一处,系统研究方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运用等知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原理和临床应用。
结构体系清晰:内容由上篇总论、下篇各论、索引三部分组成。总论系统介绍方药学的定义、范围、发展史以及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理论;各论按功效将方药分为十四章,收载中药309味、方剂167首;涵盖分类、药物异名、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禁忌等内容,便于查找和指导临床实践。因不同地区可能对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称呼,增加药物异名项目,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药物相关的名称信息,使学生更顺畅地阅读各种文献,准确识别不同文献中所提及的药物,避免因名称差异而产生的混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地的用药习惯和特点。
注重临床应用:教材编写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详细阐述了方药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通过丰富的临床运用和实用的中成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药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也有很大的帮助。
主编介绍
应达时,男,中医学博士、三级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非遗“应氏奇穴疗法”第四代传承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特聘专家,兼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非遗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特色疗法研究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从事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0年,主持或参与国自然、科技部重点专项等课题20项,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2项,获科技进步奖4项。
读者对象
本教材适合作为中药学、中医学、中医康复学、运动医学、药学等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材,将药和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旨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中药与方剂。
样书申请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