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燕山大学出版社推出《抗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燕山大学出版社推出《抗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
2025-11-14 14:03:06  来源:燕山大学出版社 
 

抗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订购

郑志峰 著

燕山大学出版社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十四年抗战,使整个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于知识分子而言,其感痛更为深切,从而在政治上觉醒了。抗战胜利后,更多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站出来说话,由此出现了五四之后的又一次参政议政热潮。

  战后知识分子的议政热潮,有着明确的社会诉求,即为中国树立社会重心,无论是《观察》撰稿人吴世昌宣扬的“中国需要重建权威”、《时与文》撰稿人施复亮提出的“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或者《独立时论》“精神领袖”胡适发表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还是《新路》开列的三十二条社会主张,都在清晰而坚定地表达出这种渴望。

  《抗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45—1949)》一书以抗战胜利后以报刊为中心形成的四个知识分子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知识分子如何因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走到一起,又如何因为信仰的不同和政治局势的发展而分道扬镳,以致“重建社会中心”的努力化为乌有。本书挖掘了大量的史料,用社会学理论研究知识分子,分析战后知识分子的“朋友圈”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力图呈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流。

内容简介

  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国民党及其政府一意发动内战,和平与国家建设化为泡影。在这种局面下,广大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各大高校的教授们,纷纷站出来,在各大报刊上呼吁和平,反对内战,要求重建公道正义的社会秩序,他们希望为中国社会重建重心,以此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扭转因国民党及其政府一意发动内战带来的国家危机。

  本书采用知识社会学理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重建社会重心”这一角度切入,主要解决这样三个核心问题:这些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生成的?它们的力量是如何生产的?它们的力量是如何被战争一步步侵蚀的?当前学界对抗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较少,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抗战后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书获得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资助。

作者简介

  郑志峰,1976年生,河北定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史学博士,现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社会群体与社会变迁、社会治理研究。

来源:燕山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