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宇宙演变的史诗和它的知音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宇宙演变的史诗和它的知音
——读巴罗的《艺术与宇宙》
阿巍
2003-01-17 11:06:22  来源: 
 
 
 初识巴罗(John D. Barrow,1952-),是在好几年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美国约翰·布罗克曼公司同步推出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第一部,就是此君的《宇宙的起源》(1995),响亮的题目,优美的文笔(还有卞毓麟先生的好译),为这个名牌系列引进开了一个好头,向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后来,上海科技社又在“View·新视角TM书系”中出版了他的《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李新洲等译,2000),感其视角独到,叙述别致;最近又读到了这个书系巴罗的另一大作《艺术与宇宙》,这些印象叠加起来,便觉得有话要说。

 《艺术与宇宙》是一部奇书,作为一个关注现代宇宙学前沿进展的天文学家,巴罗把往往令人费解的专业内容,联系包括天文、物理、生命、语言、宗教、音乐、美术等领域的生动情节,用一支生花妙笔,旁征博引,显示了他驾驭知识,融会贯通的本领,而其中渗透的人文意识是我们难以忘怀的。

 在我看来,巴罗讲述的还是一个自然造物主精心刻画、因为人的存在而为我们所知的宇宙。这个美妙神秘,甚至有点晦涩的宇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包括结构、嗜好与偏见,因为它具备了一些特殊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面,有进化的故事,有万物形态的巧安排,有天空神奇的秩序,还有冥冥之中的旋律,它们虽然出人意料,却都正好使人的敏感遗传,并给予人美妙的感觉(美感),“人们期望能找到曾经满足其他原始目的的残留的适应痕迹。许多这样的适应都很微妙,它们也引发了一系列奇怪的副产品,某些副产品在决定我们的审美观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第344页)

 我甚至认为,一部宇宙学的历史,大抵就是一部关于宇宙的观测史,它起源于人们仰望天空的好奇心,而所有的观测其实都是人在“看”,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科学的、艺术的),人们因此而一步步拓展了视野,发现层出不穷的宇宙“现象”。同时,一部宇宙学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宇宙的叙述史,叙述本身就构成了所谓“历史”(history、story都是指叙事),而所有的叙述都是人在“说”,说而有“道”(道理),从古到今,哲学、科学与艺术各有各的“说法”(表现方法),人们对宇宙的理解也就因此而灿烂缤纷。

 重要的是,宇宙演变的史诗终于找到了知音,即开始于一个奇迹(创世,或者大爆炸)的宇宙演化,终于以生命的形式造就了最高级,能够认识这个奇妙过程的智慧生物——人。当我们对宇宙进行观测和描述(绘)之时,就预设了作为观测者和描述(绘)者的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又被“证明”与这个被观测、被描述(绘)的宇宙具有某种关联。“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反映了我们对自然和非自然的东西的一种本能态度;在我们希望欣赏、培养和再建的潜在欲望中都敏感地存在着这种本能。”(第161页)事实上,按照宇宙学的说法,这个宇宙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就是它居然是以非常接近临界的方式膨胀了150亿年:如果它一开始的膨胀速度超过了临界速度,那么引力就不会把物质聚拢在一起,形成星系和恒星,就不可能产生制造生命的元素;反之,如果宇宙以小于临界的速度膨胀,那么在恒星还没来得及形成之前,膨胀就已经结束收缩了,留下一个没有生命的宇宙。幸好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所以有了我们人的存在。

 宇宙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说到底有两种答案,一是这个宇宙是被上帝特地为我们创造出来的,近代以来大家都倾向于放弃这种答案;二是可能有许多宇宙,但只有这样的宇宙才能被我们观测到,这基本上就是人择原理告诉我们的答案:被称为“自然常数”的一些数字构成了几种基本作用力的强度,以及受自然法则支配的基本物质性质,而就是这些强度和性质制定了宇宙的基本格局。从“人择”(anthropic)的角度看,正是这些巧妙的关系和平衡,表征了我们人生活在其中的宇宙;否则,就不会有太阳、地球、生命、人类,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又有谁在讨论宇宙学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说不出比人择原理更多的东西来。

 记得爱丁顿(Arthur S. Eddington)讲过一个寓言:我们在未知的大海岸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脚印,于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深奥的理论来解释它的来源,最后终于成功地复原了这个脚印的生物。可是你瞧,那就是我们自己。

 宇宙学,乃至一切科学的工作亦不过如此!

 ……

 巴罗长期在英国苏萨克斯大学工作,近年到了剑桥,是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的教授和克莱尔学院的专职研究员。他还是一个非常勤于耕耘的作家,我上网查了一下,其主要作品还有:《创世的左手:膨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合作,1983);《人择的宇宙学原理》(合作,1986),《世界中的世界》(1988);《万物之理:探索终极解释》(1991);《天空中的π:运算、思考与存在》(1992);《内在空间与外部空间》(1999);《发现自己的宇宙》(2000);《无字天书》(2000);《自然的常数:从7到Ω》(2002)。光看这些书名,大概也可以领略作者别出心裁的叙事风格了。

 科学,是对事物真相的努力探索,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愉悦。“艺术与科学同出一宗,它们从同一个现实世界获取信息,它们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相互渗透。”(第7页)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强烈印象。

 顺便提一句,我以为The Artful Universe,似还是直译成“美妙的宇宙”为好。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事。

(《艺术与宇宙》,(英)约翰·巴罗著,舒运祥译,“View·新视角TM书系”之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6.00元)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1.15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