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为了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理解此次全会的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精心挑选了10部与该主题相关的著作:《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政府转型与地方发展:从特区、综改区到自贸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行为经济制度分析》《迈向2030:中国公共服务现代化》《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跨域合作治理:府际关系与机制选择》《转型中的城市治理》《中国社会治理》《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组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书单,推荐给大家。
本书单聚焦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等主题,精心选编了陈振明、杨开峰、童星、姜晓萍、高小平、董克用、杨宏山、丰雷、邢华等学者的精品力作。相关著作从不同角度论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旨在为读者深入理解全会主题及相关精神提供多维度的启发和参考。

《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订购)
杨开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何理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和互动?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工作中,如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读懂新时代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由杨开峰教授领衔,中国人民大学17位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学术积淀的学者合著,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领域的一部精品力作。本书聚焦国家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书从制度建设、行政体制、政府治理、治理工具、基层治理、社区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经济治理、财政体制、社会保障、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应急管理、全球治理等国家治理的诸多重要切面展开论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政府转型与地方发展:从特区、综改区到自贸区》(订购)
主 编 陈振明(厦门大学)
副主编 吕志奎(厦门大学)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试点试验、先行探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和重要经验。陈振明教授主编的《政府转型与地方发展:从特区、综改区到自贸区》一书聚焦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实践,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总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综改区”)的实践模式与经验,深入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途径,重点研究自贸区“放管服”改革的相关问题。
创办经济特区,设立综改区,成立自贸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本书将综改区和自贸区放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规律性与差异性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在地方治理层面聚焦中国场景、关注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公共治理知识体系提供知识积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行为经济制度分析》(订购)
丰雷(中国人民大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国农村改革拉开了成功的序幕,成为农村改革的核心与基石,也为城市改革乃至整体经济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丰雷教授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行为经济制度分析》是一部旨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验与教训的著作。本书综合运用理论建模、计量检验、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及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制度变迁模型,将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综合考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特征的互动关系。本书应用连续性的大规模全国调查数据及丰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典型案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确权登记颁证改革、“三项试点”改革等),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深入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和改革成效,重点分析改革过程中中央、地方、农户三者的有机互动和共生演化,并对农地使用权改革的阶段性成功及农地转让权改革的相对滞后做出解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吸引各种要素向乡村流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保障。本书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朝着明晰产权、稳定地权的方向前进的,以产权明晰为支撑的市场化改革正是解释“中国奇迹”的关键所在。中国的未来在于继续改革、深化改革、创新改革,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型、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迈向2030:中国公共服务现代化》(订购)
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魏娜(中国人民大学)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由中国人民大学董克用、魏娜两位教授主编的《迈向2030:中国公共服务现代化》一书,是一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探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向的著作。本书在对2030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描绘了2030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的蓝图,并对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社会服务这五个重点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本书强调,我们应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组织,以及专业、法治、负责和具有回应性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方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为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订购)
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
·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
·如何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钥匙。围绕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15位学者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

《跨域合作治理:府际关系与机制选择》(订购)
邢华(中央财经大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跨域合作治理:府际关系与机制选择》是一部立足中国国情、讲述中国故事,致力于构建中国治理观的精品著作。本书以跨域合作治理中的府际关系为主线,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跨域合作治理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解决跨域合作问题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为全面认识新时代中国跨域合作治理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扎根中国实践,基于中国情境提出了“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概念,并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构建了中央与地方有机配合的跨域合作治理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根据跨域合作风险程度从低到高的不同情况,选取城市群治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等四个议题进行研究,深入探讨纵向战略嵌入、制度嵌入、机构嵌入和行政嵌入等治理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本书提出的分析框架将横向协作和纵向干预两种治理机制进行组合使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情境下的跨域合作治理。在承认中央政府纵向干预重要性的同时,强调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正是中国政府的制度优势所在。

《转型中的城市治理》(订购)
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城市,何以让生活更美好?
·如何理解城市的性质?城市治理的使命是什么?
·整合治理模式如何发挥作用?有何优势和问题?
·理想的市县关系是一体化还是分治化?街道办事处是否应撤销?
杨宏山教授的《转型中的城市治理》一书从公共服务的视角,将“城市”界定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聚地,提出城市治理的基本使命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并保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全书聚焦于当前中国城市治理的热点议题,涉及城市治理的制度发展、模式解释、市县关系、跨界治理、跨部门协同、街道管理、社区服务供给、市政绩效评估等问题,试图澄清城市管理学界和实务界的一些认知误区。
本书梳理了城市治理的理论谱系,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的整合治理模式,它依托政府权威,通过资格认定、资源支持、精英吸纳、党群嵌入、项目合作等途径,对市场和社会主体进行跨界整合,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化解整合治理的潜在风险,需要发展协同治理的制度安排。

《中国社会治理》(订购)
童星(南京大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童星教授的《中国社会治理》一书是一部聚焦社会治理、讲述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的精品力作,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大问题。
全书首先植根中国社会治理现实,提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四大重点领域:一是风险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紧迫,应急、减灾、维稳模式亟待创新升级;二是开放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融入需求强烈,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亟待改革;三是多元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公平公正需求强烈,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利益倾斜的政策亟待更新;四是虚拟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表达和自我实现需求旺盛,网络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亟待创新。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中国社会治理的三大目标,即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治社会,并强调实现上述目标必然要走“共建共治共享”之路。最后,本书剖析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即做实决策风险评估,改革信访制度,优化治理结构。

《中国城市社会治理》(订购)
姜晓萍、衡霞、田昭(四川大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由我国知名公共管理学者姜晓萍教授领衔撰著的《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一书,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对中国城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书首先对城市社会治理进行理论溯源,论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历史性与现代性、世界性与中国性、农村性与城市性,以及社会治理的中国场域及其在新时代的新需求,梳理了城市社会治理的理论演进逻辑,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职能定位等方面,构建了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党建引领、公共服务、社区治理三个核心问题进行重点论述。最后,对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评估与监测问题展开研究,并初步构建了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评估与监测体系。
本书强调,城市社会治理要遵循党建引领、多元治理,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尊重规律、统筹治理,以人为本、科学治理的基本原则。只有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才能更好地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订购)
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刘一弘(中国人民大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优势,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高小平教授领衔撰著的《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一书立足政府应急管理,力求突破当前该领域主要从应急管理的主体、对象、流程和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的状况,站在“制度”的高度,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性的专门研究。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政府应急管理领域的制度演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对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的制度创新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强调中国应急管理体制应处理好整体性治理与专业化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公众参与、应急协同、应急产业、大数据技术与应急管理等角度,对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的特点、机理和走向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全面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