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思想的踪迹》——一个批评者的跨文化观察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思想的踪迹》——一个批评者的跨文化观察
张颐武
2003-01-06 11:14:04 来源:
《思想的踪迹》——一个批评者的跨文化观察
主要内容
收入本书的文章大多是我在东京的两年中写成的。这两年在东京的生活对于我是难得的经验。我当然跨出了过去的生活的界限,远离了似乎始终躁动不宁的北京,有了一种相对悠闲的生活,有了较为宁静的思考时间。
我仍然觉得需要一种迅速的表达,正好有东京的中文报纸约我开辟专栏,于是就有了《边缘人语》和《樱下漫笔》的专栏。在那里,我的思想的踪迹仍然被留了下来。其实这些思想未必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都是面对着具体情境的反应;未必是高蹈永恒的探索,却也是此时此地的坚持。它们是一个批评者面对世界的种种关切、想像、感情的见证。其中的片断的想法只是在世界的大变局中一个渺小的边缘人的微不足道的感慨,它虽然无足轻重,却也不可以轻易抹煞。
我的关切始终是全球化变局中的中国。人虽然在东京,却没有真正深入日本的能力,一个客人仅仅能够飘在生活的表面。但在东京却让我有机会永另外的眼光关切中国的变化。在东京看中国的变化,有时如同雾里看花的迷茫,但有时却也难免获得一种旁观者清的思绪。这里涉及的历史、传奇、小说、电影与游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其实都是对于中国的思考的一些片断和侧面。
中国是我的认同所在,是我的母语和成长的记忆的源泉,我非常明白我不可能获得那种自由跨越界限的无拘无束的灵活,无论我在何处,我都无法置身中国之外。在一个后现代的世界中,我们未必会有黄遵宪或者鲁迅和郁达夫式的对于“故国”的想像和追问,但我们自己今天的那些经验和思考也同样具体,它们对于我也是一种宿命般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是没有理由的。其实,我们面对的正在剧烈变动的世界的变化的确有许多让人眼花缭乱、间不容发、不可思议的情境,它们都要求一种思考的空间。这些文章其实始终都在问着:为什么?为什么一切会如此地发生?
这个追问似乎是一种伦理的要求和一种责任之所在。我的生活就始终缠绕在这种关切之中。我想,我们早已没有创立法则的欲望,仅仅想对于变化的人生境遇提供解释;我们没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却依然有解释世界的想像。但这解释始终首先是必须对于自己的界限和困境的不停的追问。我希望永解释来参与,用阅读来介入。我不能想像我去改变什么,我只能想像我能够理解什么。我的期望始终是享受追问的乐趣,对于习焉不察的种种“常识”和承建的追问是我的焦点所在。这些片断散乱的文字里有我自己似乎最为直接的表达。
这次编集时重读,觉得这里有一份论文无法达到的“敏感性”存在于其中。这种敏感是一种即兴式的发挥,一种思绪尚未厘清的含混,一种有待阐发的瞬间的构想。它们让我感到那些被耗费的生命不是白白耗费掉的。
来源:www.cctv.com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