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书《教育心理学》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书《教育心理学》
2003-01-14 09:58:56  来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教育心理学的百年历程中,教育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工作,使教育心理学从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取向的教育心理学转向认知取向的教育心理学,并正逐步迈向建构主义和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学,有关的著述相当丰富。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年来所编著的教育心理学著作而言,就有多种版本,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安排各有特色,各有所长。随着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以至整个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出现和积累了大量新成果和新理论。为了适应教育实践发展的新需要,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就有必要扩充和调整,并应该及时把这些内容反映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中。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撰写了《教育心理学》这部教科书,试图吸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乃至结构体系有所革新,力求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特色:

 第一,科学性。所有的教材都要求有科学性,然而,本教材的科学性要求,有其独特的内容。以往的教材所注重的科学性,是指教材内容必须正确、严密。我们认为,这方面固然重要,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根据心理学科的特点,心理学教材在科学性方面还要突出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日常经验对于科学原理的说明作用的关系,纠正以往的教材中用日常经验、生活事实来阐明原理的倾向,注重超越经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科学,而人的心理现象时时刻刻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人人可以随时感受到的。正由于此,以往的心理学教材往往会用日常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归纳及说明心理学的原理与观点,其实这是不对的。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它的原理、定理主要不是来自日常经验的总结,而是来自科学实验。特别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常经验对于科学原理的形成往往只是起到一种启动、促进作用,而直接导致科学原理的产生的则是科学的研究与实验,一旦科学原理或理论形成,才能对广泛的日常经验与事实作出说明与解释。也就是说,科学原理、结论直接来自于科学实验与研究,日常经验、生活事实是科学原理所要说明的对象,而不是导出科学原理、结论的依据本身。根据这个基本看法,本教材的编写,一是要注重用经典的、权威的心理学研究来阐明原理与观点,重视用科学研究的事实来阐述论证,超越日常经验。因此,在原理的阐述时,首先要比较准确地、详细地引用得出该原理的经典的研究。同时,在引用经典的或权威的研究来阐述原理时要注意阐述整个研究过程,突出其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与领会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二是要删去缺乏实验研究证据的、在理论体系中也没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鉴于心理学目前发展的现状,鉴于研究人的心理的难度,有的原理还缺乏实验研究的证据,不得不通过日常经验或思辨的方式来证明或阐明。对于这类缺乏实验证据的原理内容,如果它们对于整个理论体系无重要意义,本教材都予以放弃,以鲜明地体现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科学特色。

 其次,要处理好学科的科学性与教材的科学性的关系,注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来组织教材,注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材内容,以利于学生把握心理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心理学科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规范与体系,其新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经常造成对现存体系的突破。作为反映该学科研究成果现状的专著,应该尽可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进去。然而,作为一门课的教材,它不仅要考虑其内容是否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要考虑其内容的组织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要注重以学科基本结构组成教材内容,要注重体系的完整性与完形性,注重给予学习者序化的信息。这样,往往会出现原有的体系不能涵盖新的研究成果的矛盾。如果一概将新成果都收集进去,有时会由于原有体系无法安置某些新成果而导致整个系统凌乱,信息不够序化。我们认为,作为教材,尤其是作为发展还不成熟的学科的教材,所反映的成果相对滞后是不可避免的,当教材目前体系无法涵盖这个学科的一部分最新成果而新的涵盖面更广的体系还没形成时,为了保证其信息的序化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就应该将部分无法包容的最新成果舍去。因此,本教材的原则是,在保证体系的完整性、完形性,保证系统的序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反映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创新性。本教材力图不受原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以往编写新的心理学教材时比较注重继承性,在体系与内容组织上一般按照最先编写的、较权威的一些教材,只不过在局部的问题上作些修改与补充一些新材料而已。我们认为,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以往的教材及其体系。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按不同的角度或方式将其研究成果与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不同体系的教材,不同的体系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该学科的成果与原理而已。要选哪一种角度或哪一种体系来组织学科的内容,关键要看哪一个角度能更清晰、更全面地反映出该学科的成果。心理学界一些权威的教材一般编得比较早,它们是根据当时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来考虑及设计体系的,即使其体系非常恰当,也只是就当时而言。到了今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大大发展了,原有的体系可能在局部上甚至总体上已不大适合目前的研究状况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状况出发,敢于打破旧框框,对教育心理学原有教材的体系及构架进行改动,在体系的构思、材料的组织、分析问题角度的选择、观点的提炼等方面大胆创新。当然,我们所提倡的是根据实际而创新,不是硬作标新,因此,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不能为新而新。我们要求,本教材凡有新的改动,尤其是重大的改动,一定要持之有据,并且改动之后能使教材的原理更清晰,更能反映新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的解释效应,否则就不必改动。

 第三,实用性。注重心理学的应用性,是当前我国心理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教材的编写要鲜明地体现出应用性。根据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教材的实用性应主要着眼于消除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与应用心理学知识的落差,也就是说,精心地设计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也懂得在实际中如何去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首先,在体系的确立、材料的组织安排上,在保证能充分地反映学科的研究状况的前提下,注重与实际应用接轨。例如,关于知识的学习过程,有人将它分为“知识的理解”、“知识的保持”、“知识的迁移”与“知识的应用”等几个环节;有人将它分为“概念的学习”、“原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等几个方面;也有人把它分为动机、注意、编码、储存、提取、迁移、应用、反馈等阶段;如此等等,然后按照各自的分析来组织有关的成果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根据实用性的要求,选用与实际教学最接近的分析角度,据此来组织教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易于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其次,在内容的取舍上,在保证让学生能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注重突出应用性强的内容,减少或者浓缩应用性较弱的内容。第三,在阐述基本原理时注重对原理的应用作出指导,尤其注重介绍国内外关于该原理应用的研究。

 概而言之,本教材编写的宗旨是,力图有利于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及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深化对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原理的掌握,领悟教育心理学有关原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从而促进其心理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并且提高他们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的能力。

 本书由莫雷教授组织编写,莫雷负责全书的结构和章节设定,并对全书进行修改审定。各章执笔人是:第一章:绪论,由莫雷、邹艳春撰写;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由邹艳春撰写;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六章:其他派别的学习理论,由莫雷撰写;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由陈筱洁撰写;第八章:学习策略及其培养,由陈俊撰写;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由闵卫国、张金桥撰写;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由王穗苹撰写;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由张卫撰写;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由陈俊撰写;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陈俊、莫雷撰写;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由何先友撰写;第十五章:人格因素与学习,由邢强撰写;第十六章:学校群体因素与学习、第十七章: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学习,由冷英撰写;第十八章: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由张金桥撰写;第十九章:教师心理,由迟毓凯撰写。

 本书列入广东省教育厅“九五”重点规划教材,整个撰写与出版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以及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本教材基本定位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专业、教育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心理学教材;同时,由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心理学部分委托莫雷教授编写,其内容和体系与本教材基本一致,因此,本教材可以作为参加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同等学力人员的教育心理学参考书;此外,本教材也可作为各级师资培训和研修班的教材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学用书。

来源:文汇读者周报2003.1.1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